1957年10月入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学习,期间经常利用休息时间深入农村调查研究。1960年7月任65军195师师长。1961年9月,195 师改编为工程兵建筑52师,武宏同志任师长,担负重要国防工程建设任务。那年冬天,下着大雪,部队开进白雪茫茫的山区。面对重重困难,他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带领干部、战士认真学习工程兵业务技术,经常深入基层,激发官兵的创造热情,推广基层的好经验。施工前期,他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和机关干部,忍着饥饿,翻山越岭,实地勘察,进行选址、定点和设计。施工过程中,他天天在坑道中检查指导,在掘进、被覆的关键阶段,他一连几周吃住在坑道中。在他的带领下,该师创造了大跨度坑道单面日掘进11米,混凝土月被覆1100多米,月汽车出碴量1万多立方米等多项纪录。为了保障部队的供应,改善指战员的生活,武宏同志发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南泥湾”精神,动员部队在驻地和工地开荒种粮种菜。在天津塘沽征荒地2万多亩,带领全师苦干开荒,硬是把盐碱地改造成稳产高产田。在官厅水库、河南信阳、山西大同开荒7000多亩,作为部队农副业生产基地,年粮食产量达500 万斤,有效解决了部队的粮食供应不足问题。在紧张的国防施工中,武宏同志还高度重视部队的作风纪律建设,保证了部队正常工作和生活秩序,确保了各项规章制度落实,提高了部队战斗力。
1969年8月,武宏同志任工程兵司令部副参谋长。1970年3月,任工程兵副司令员兼后勤部部长。同年7月免兼工程兵后勤部部长职务,专门分管作战和国防工程施工。1975年8月,任工程兵第一副司令员,分管作战、国防工程施工和全国人防建设,参与了工程兵建设的重大决策,组织勘察、定点并指挥完成了一系列国防工程及天安门城楼翻修、首都机场改建、天津机场扩建、毛主席纪念堂建设等重大工程,为国防建设和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做出了贡献。
1989年6月离休后,武宏同志仍然关心国家和军队建设,积极建言献策,充分体现了一名老党员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情操。为缅怀先烈,教育后人,他根据自己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经历撰写出版了《冀东烽烟》,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2007年1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武宏同志的回忆录《军旅生涯》。
武宏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2月5日15时4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武宏同志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军衔,1962年11月晋升为大校军衔。1955年荣获八一奖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1989年荣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等。
在八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武宏同志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勤于思考,身体力行,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无畏的革命气概,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革命战争年代,他骁勇善战,舍生忘死,屡建奇功,为建立新中国作出了积极贡献;和平建设时期,他长期工作在崇山峻岭,亲临国防施工一线,组织、指挥完成了一系列重大国防工程建设任务。他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衷心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保持高度一致。他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忠实履行党员义务,保持人民公仆和革命军人本色。
武宏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的一生;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人民军队建设鞠躬尽瘁的一生。他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的崇高品德和突出贡献,将永载史册。
武宏同志永垂不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