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侠原名李顺堂,安徽省金寨县人。1915年出生。1964年晋升少将,我国海军事业建设的开拓者。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红军,1935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0军90师师部通信排排长,88师独立营副营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连长,120师359旅719团营副教导员、团政治处教育股股长,营教导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359旅特务团副政委,西北野战军2纵6师18团政委,一野2军6师师长。参加了宜川、西府陇东、荔北、扶□等战役。建国后,任陆军师长。1958年毕业于海军军事学院指挥系。后历任海军高级专科学校副校长,潜水艇学校校长,北海舰队司令部顾问。1955年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责任:“用军队的光荣传统来教育,用军队的纪律来约束,用军队的使命来培养”
作为海军事业建设的开拓者之一,于侠将军晚年常常激励年轻的海军战士,期望都能够在解放军的大熔炉里得到锤炼,成为对国家负责的有用人才。
1983年,68岁的于侠离休命令下来了。这意味着,他从1927年以来的56年革命生涯,画上一个圆满句号。一幕幕的亲历往事如何不让人浮想联翩:将军从陆军到海军,从战士到将军,从求学到办学,见证了中国人民军队从红军到八路军、新四军,再到人民解放军的光辉历程;经历了多少危险和成功:这里有鄂豫皖根据地反“四次围剿”的胜利与失败,有建立川陕根据地的胜利与失败,经历了伟大长征的艰辛和卓绝,亲历了抗日战争烽火和南泥湾大生产的热火朝天,见证了南下北返的征战,书写了中原突围、转战、进军新疆的传奇!“文革”中的落难与坚守,20年的校长,为海军培养了包括第四任海军司令张连忠上将,第六任海军司令张定发上将两任海军司令在内的许多高级将领。
于侠将军从领导岗位下来了,但还是一直坚持学习、读书、看文件,极为关注新时期部队存在的知识断层、历史教育的缺乏的问题,军队精神及光荣传统的传承与发扬问题。于侠和经历过战火考验的共和国的创立者们一样太懂得军队建设等方方面面综合要素的重要性,太了解世界格局中的“讹诈”和“威胁”的含义!
将军经常说,由于改革开放,许多地方上的行为、理念也带到了部队,和平年代的“兵”能否担当保卫祖国的大作,成为真正的钢铁长城,是需要加强教育、引导和充实的,用军队的光荣传统来教育,用军队的纪律来约束,用军队的使命来培养责任感。所以,将军经常给家里儿孙们和年轻军人们讲这样道理,“只有我们国防的强大,才能保卫我们的国家。但是只有军队,没有精兵,那又何谈强大?!”“军队、军人就得有铁的纪律、博大的胸怀,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和无私奉献。”
干到前头:“咱们是老红军、老将军的后代,脏活、累活咱都得站出来”
于侠将军的孙女李芸曾经写到:“爷爷是个老红军,奶奶也是当过军人的。在他们的教导下,我的爸爸、频频、姑姑都参加了解放军,全家都是军人。”她1997年高中毕业后就去北海舰队当兵。
孙女李芸经常听父母说,将军夫妇特别支持她当兵:“如果不能当兵锻炼,会后悔一辈子。”在于侠过生日的时候,她回家给爷爷敬了个军礼,于侠特别高兴。拉着她坐在沙发上,问起新兵连的生活、训练等情况。突然,将军指着孙女脸上的冻疮,问是怎么回事。本来孙女不想讲这冻疮的事,怕家里人担心。但既然将军爷爷问起,她只好“坦白”呀。
新兵连的这些女兵们,在家多是娇生惯养,没干过什么体力活儿,一到搞卫生啥的,又怕干,又不会干。天气特别冷,下了一场大雪,雪很厚,就组织扫雪,可是没有几个人出来。最后,干着干着,只剩下她一个人坚持到最后了。在到新兵连之前,李芸爸爸就嘱咐:“咱们是老红军、老将军的后代,脏活、累活咱都得站出来,干到前头!”由于天气寒冷,她脸上过几天竟冻出冻疮来。
将军对她说过,“你是咱家第四代的军人了,能参军就是好样的。你爸爸、叔叔们当年参军去的海南岛,你姑姑参军在东北,都能经受了酷暑严寒的考验;你虽然是女孩子,是我的孙女,就得比别人更能吃苦,能力更强,这是我对你的希望。 ”
将军听着,仔细地看着孙女的脸,轻轻地抚摸着,暗暗心疼着,但眼光里更多的是赞许。于侠还逗着孙女说,“要说奖励嘛,吃个糖吧。”
这就是有名的吃糖奖励的故事。
将军当“大学生”
1984年,于侠离休了,就到青岛老年大学学习,选修书法与花卉课程,成为第一期的学员。爸爸狸在私塾有毛笔字的底子,在部队的文件和家书中也常用练一练,小楷书写得相当的好。
与此同时,他在家养了些自己喜欢文竹、吊兰、海棠、蟹爪兰、扶桑、杜鹃、茶花、君子兰、龟背竹、大头兰、太阳花等花。在阳台上摆上大花盆,种的苦瓜、丝瓜果实累累,每年都成为一道道丰收的风景线。而此时,于侠总是一边浇水,一边用他那浑厚的男中音深情地唱着他最喜爱的两首歌:一首是在三五九旅大生产时的《南泥湾》;另一首是《保卫黄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梁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靳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那铿锵激昂的旋律总是将思绪带回到那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也引来很多邻居来欣赏!
在新兵连中从山东来的战士中有在采石场干过的,就由他们当师傅。这轮大锤的活儿过去没干过,但我臂力好,这得益于我所练习单双杠、举重。感觉好,掌握要领快,立马就能干,而且抡大锤从未砸到战友手上,掌钢钎也很熟练。在修路的规划中要通过一片荆棘,为了快捷,命令用火烧。谁知烧起来后,风向突然改变,火热冲出预定区域,向林木烧去。在这千钧一发时,战友们还未回过神来,命令也未下达,我本能地第一个冲上去,用手中的铁锨铲起沙子和砍断树枝,在战友们的共同奋战下,火被扑来了,防止了一场火灾。在大火被扑来后,才感到手背上隐隐作痛,全是被荆棘割破的口子;救火时什么也顾不上,也没感到痛,更不用说是想到什么英雄人物,这是受教育在头脑中固有的。后来,战友们对我说,你的眼眉和头发都被火给燎焦了。由于这次勇敢的行为和在训练中的良好表现,被授予团的嘉奖,这是我入伍后的第一份荣誉。
做出榜样:将军“金婚”
和美幸福是健康家庭的醉美追求和常态。1998年的1月7日,于侠和薛翔夫妇一起共同走过战争,走过解放、走过建设、走过各种运动,经历各种磨难,相濡以沫地走过50年。这天是于侠夫妇的“金婚”纪念日。作为他们的儿女,早就准备为二位老人家好好地庆祝一番。他们决定在青岛最好的“天真”照相馆来照爸爸妈妈的“金婚”照和全家福。
于侠夫妇“金婚”照
老将军是个不爱照相的人。除了家人的合影,老战友相聚,平日里很少照相。但在今天这个“金婚”特殊的喜庆日子,为了妻子的苦乐相伴,为了给儿孙后代做出榜样,将军破例决定好好拍个彩色的金婚照。82岁高龄的于侠先穿着那件很少穿的海军将军常服,显得格外精神十足,和妻子一起站着胸戴鲜花,手握着手,甜蜜微笑,照个全身“金婚”合影。接着,将军脱下军服,穿着白衬衫,系着大儿子专门拿来的鲜艳的领带,和妻子一起坐着拍个“金婚”合影照。将军显得那么帅气,妻子掩不住她的天生丽质。让儿女们都羡慕不已的。最后,将军夫妇三代人十四口,拍下了在世时最全的一张全家福了。将军夫妇看到儿孙们围绕在膝前,脸上和眼中也流露出从来未有的幸福感。 将军的儿子李建在《爸爸妈妈的金婚》一文中说,这是大爱。“让我们祝福,祝福他们的幸福,为自己,也为我们而幸福。”
于侠夫妇“金婚”全家合影照
将军对子女们要求是非常严格。但对外人,可谓判若两人。在潜校工作时,将军每逢节假日,尤其是春节、大年初一肯定是会同其他领导一起去学校给值班的同志,给烧锅炉的工人师傅拜年,再去道口路宿舍和延安三路宿舍看望干部家属。尤其对他那些老战友的孩子更是呵护有加。凡是在青岛当兵的,他老战友的孩子们,周末肯定是到家里来玩,来改善一下伙食,感受到爱的温暖。当年王震将军被打倒,大儿子王兵在东海舰队服役的他被宣布转业,发配到青岛港务局的拖船上当见习三副。于侠听说帮助解决许多实际困难!
于侠夫妇为孩子们成长倾注了心血,严父慈母的呵护,使孩子们没有辜负将军的期望。于侠说,羡慕子孙后代成长在新的社会,为祖国去奉献奋斗。而儿孙们也羡慕前辈们那一代人为了信仰,那种坚忍,培育的富有最朴实、传奇的爱情。
永葆长征精神:日子好了,精神不能丢;时代变了,传统不能变
于侠将军一辈子难以忘怀的有“三顿饭”。
第一顿饭是他进新疆后,1950年,在乌鲁木齐陶峙岳将军请他吃新疆风味的“炒面”,这在新疆是再普通不过了。但对爸爸他们来讲,参加革命20多年来从来没有吃过什么好东西,长征吃过野菜中过毒,到延安南瓜、小米就很满足了。所以吃到“炒面”,他就有享口福之感了。
第二顿饭是他1954年在北京,去他的老战友林谦家,吃上包的胡萝卜羊肉馅饺子。他常说,这对南方人来讲,那个相当的香,那个真好吃啊,每次提起总忘不了。
第三顿是1960年自然灾害时候,于侠到广州时,时任广州市委书记的曾生伯伯请他吃到了“大餐”。什么美食呀,仅仅十几个极其普通的菜,但将军还是理解到了“吃在广东”含义,体验了中华食文化的丰富内涵,让他久久回味。
199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青岛日报社画报编辑部到家中来采访爸爸。爸爸这样讲道:“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空前壮举,是中国革命出现新书面和改变中国人民命运的伟大转折点,是一部气壮山河的史诗。”将军详细地向他们讲述了当年长征中三过草地的经历,把思绪拉回到了当年亲历的“长征”中。永葆长征精神、永葆红军传统,就是永葆革命的胜利。日子好了,精神不能丢;时代变了,传统不能变;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人有国魂;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根,把握时代,抓住机会,努力拼搏,再有60年,让世界好好看看中国人的大中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