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北京2017年10月18日电(梁善兵)10月16日早晨,解放军原总政治部办公厅编研局局长梁德武大校,从家中步行前往办公室途中,在北京西直门内大街偶遇一老阿姨正在为老伴提裤子的精彩场面,顷刻间,一股爱的暖流冲他扑面而去,使他不假思索地从裤兜里掏出手机,立即将镜头对准这对暖暖的老夫妻,快速按下快门,抢拍了这张未顾得上认真构图,但十分珍贵,充满正能量的街拍美图。
这张街拍照片,忠实记录了那位老阿姨低头帮老伴系紧裤腰带的精彩瞬间。老阿姨十分自然且一点也不做作的举动,足以证明这对恩爱夫妻在几十年的风雨历程中,一定是互相包容、互相提携、互相关爱、互相照顾。人间自有真情在!
梁德武大校抓拍后经略为裁剪便发到了朋友圈,随即引起高度关注,纷纷点赞转发,留言评论。普遍认为这是一幅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好作品,折射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感情,传递的是暖暖的爱。
为将这份暖暖的爱进一步传递下去,现将全国全军研究五星红旗和雷锋知名专家、原解放军总政治部办公厅编研室主任邢华琪大校等部分朋友的评论一并进行摘编,以飨广大网友。其中,邢华琪的评论文章,既全面解读了这幅街拍作品的深刻内涵,同时还介绍了街拍相关知识、历史故事及拍摄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这些评论,能为大家快速读懂作品,了解更多街拍知识,提供有力帮助。
@邢华琪读德武的街拍《这一刻,老伴》
这是街拍,一张很有韵味的街拍。瞬间定格的画面,不期而遇的温暖。
一对相依相伴耄耋老人,这一刻,走在大街上。是拄着拐杖老者告诉老伴,还是老伴偶尔发现,老者裤子松懈下垂,老伴提包挎在左臂,双手相助提携腰带,并叮嘱着什么。
如若换成一对年轻人,如此动作,可能会招来另类眼光;而面对两位耄耋老人,人们看到的却是恩爱、温馨与感动,会戳中许多人的泪点。
街拍,最早源于国外的时尚杂志,除了及时介绍各大秀场上的新装发布,更多是职业摄影师对明星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抓拍。如今,街拍已发展到平民百姓,发展到包罗万象,只要你看到马路上出现任何好看、好玩的、好奇的,都可以充当一回“街拍摄影师”。
这张成功的街拍,“生动中溢着朴实,朴实中含着灵动,灵动中淌着真情”。照片告诉人们,街拍者也需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街头变幻的时尚、戏剧性画面、妙趣横生的枝节、值得回味的场景,都是不经意间捕捉的镜头。
德武与这对耄耋老人素昧平生。换句话说,街拍者与镜头对面的人是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审视,甚至没有一张熟悉的面孔,有的只是与他们擦肩而过的陌生人。这些往往是人们要找的人,或许你曾看见,或许只是听别人提起过,或许就在某个繁华街头等车时,而街拍者只是记录者,一个记录真实生活的拍摄者。
记得LensCulture2016街头摄影奖(世界街拍大奖)公布,中国大陆送去的众多作品无缘奖项,摄影界称之为“全军覆没”。
综观此次街拍摄影大赛,其获奖照片也许“会让你震惊、喜悦、伤心,或者会给你带去意外的惊喜”,其风格一如新闻纪实摄影的“接地气”作品。
反观国内摄影界,却与人们看到的摄影截然不同。风光、肖像、模特、画意纪实等遍地可见,但“接地气“却少之又少。
到底是世界另类了,还是中国另类了。
显然,突破摆拍、突破雷同、突破唯美、突破PS;换言之,突破“中国式摄影”,放弃“美丽的垃圾”,应是中国摄影走向国际化的一种趋势。
如今摄影人几乎都不缺好相机好镜头,但摄影目的是一种情感表达的艺术载体。没有自己的摄影理念、摄影语言、摄影风格,不能用摄影去触摸当代思想的脉搏与峰颠,永远难以捕捉艺术的灵性而抵达理想的彼岸。
任何人都不反对拍摄风光和美女,但为了拍摄风光而远行,而那里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人在拍摄;为了拍美女而聘用最有范儿的模特,忘却了最生动的就是平常人的表情。
生活需要温情。摄影需要感动。即便“街拍”也是。
2017年10月17日•北京南城
@魏天顺:影评写得好,既有摄影理论,又有思想高度。
@黄丹曙:“街拍”,是舶来品。现已走进中国,更可喜的走进寻常百姓家,并从俊男靓女、腕儿款儿,其触角深入社会底层,反映人间的真善美画面的瞬间定格在“街拍“镜头里,展示了永恒的纪念。看一对老夫妻几十年相濡以沫用古语叫耄耋老人,用时尚说法,早已步入高龄阶段。看他俩迟缓而真切肢体语言,令人感动敬仰。这是心灵版”夕阳无限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