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是湖北省重要的革命老区之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927.7-1937.7,也称作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襄枣宜列为全国十二块红色根据地之一,在中国革命史上占具重要地位。通过透析问题,以此来加强襄阳红色旅游开发性研究,应成为加快建设“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推进建成“省域副中心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重要课题。
虽然襄阳市红色旅游发展势头强劲,但还没有真正把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来对待。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全国红色旅游形势日渐“红”起来的大背景下,我市红色旅游依然处在“多而无名,有而不精”的尴尬境地。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缺乏战略性、前瞻性、系统性谋划。红色资源大多分布在区域性交接地带,区位偏僻,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是这些地区的共性。由于各级政府对红色旅游项目没有专项资金投入,红色旅游发展的速度很慢,至今大多数红色旅游景区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未形成高品位的旅游产品,红色旅游景区品牌知名度更低。目前红色旅游品牌和知名企业,普遍存在着“散、小、弱、差”的现象。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社会资本投入偏低,多元化投资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特别是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由于历史原因,许多“红色旅游”景点分别由旅游、文物、民政等部门多头管理,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致使个性化和创新化“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受到多重制约。红色旅游景区景点管理体制滞后,旅游管理体制与县域旅游支柱产业发展不匹配,管理体制是旅游发展的瓶颈,既然把旅游作为襄阳市一个支柱产业,旅游管理体制一直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水平上。如,风景区,景点,红色旅游景区、景点相应的管理机构缺失,该政府管的,政府不管,该企业运作的政府却插手管,该政府主导的,政府却代替。政出多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使管理资源、旅游资源不能有效地整合,景区旅游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产权模糊,多种原因严重制约着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影响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
虽然襄阳市红色旅游发展势头强劲,但还没有真正把提升红色文化软实力上升到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来对待。许多有重要影响、代表襄阳红色文化的历史事件、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历史遗存等,散轶在史料典籍中,停留在人们的谈论中,体现的也仅仅是学术研讨价值。红色旅游景区开发层次肤浅,未能将红色旅游的内涵和精髓深度发掘,脱离了红色景区的传统历史文化,旅游活动面狭窄、活动内容浅表。因此,很难让游客融入其中。有一部分红色旅游景区因为地理位置、知名度和开发程度等原因,一直存在低层次建设的问题。景区内景点太少,可供游客驻留的旅游产品和项目太少。旅游产品种类也仅仅限于故居游、纪念馆游这些单一的类型, 缺少游客参与性、体验性项目。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管理服务水平需要提高。襄阳市红色旅游产业规模小,产业效益不高,经济产业链还没有形成,经济联动效应不太明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很低,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不充分。旅游业链条延伸不够,没有带动建筑建材、餐馆饮食、工艺美术、土特产、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红色旅游产品结构比较单一,与生态休闲度假等旅游形式缺乏深度融合。襄阳市红色旅游产品单一,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设施档次太低,民俗文化、信仰文化、历史文化挖掘不够,很多红色旅游产品无法反映农事农艺,乡村生活、乡土民风民俗等乡村核心文化内涵,更缺乏参与性、知识性、娱乐性、竞争性,不能充分展示红色文化的旅游活动内容。目前的红色旅游景区开发的项目中缺乏“精品项目”和“亮点项目”,难以“留住”游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