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组建航空学校
(一)延安派出的建校人员陆续抵达东北,立即开展搜集航材
日本投降后,党中央派出的第一批筹建航校人员(6人)于9月2日乘飞机出发,除王弼因建张家口航空站需要而留下,其余5人均由刘风带领,改陆路急行,9月下旬即到达东北。他们到东北局报到后,立即开始四处搜集航材。
1946年初,第二、三批建校人员陆续抵达东北。他们一路走,一路搜集航材。
第三批人员由朝阳赴本溪途中,在铁岭附近的平顶堡附近,发现一个日军遗弃的发动机翻修厂。经清点,有飞机发动机200多台,航空仪表100多箱,汽油几百桶,还有其它设备和零配件。他们如获至宝。
1946年2月底,魏坚、陆夫等人去东满调查机场设施和搜集航材。由于东满一带的机场曾是日军的一个基地,日军战败后,这一地区的机场几乎都被苏军炸毁,只有海浪机场尚且完好,但也面临被毁掉的危险。他们立即向上级作了报告,保住了这个机场。后来,这个机场成为老航校教学训练的重要机场。
(二)选调学员,成立东北民主联军航空总队
创建空军,首先建航空学校,这是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策。
党中央正是基于这个决定,在日本投降后,几乎是第一时间,就在布局东北的同时,陆续将早已在延安积蓄、储备的各类航空人员全部派往东北筹建航空学校——主要是分三批,少数零星个人也都先后赶到东北汇合。
就在延安出发的第一批筹建航校人员9月抵达东北,紧张地忙于搜集器材时, 10月下旬,在“东总”领导下,在本溪参加改编一个日本航空队的工作;并于11月下旬,迁往通化。
在通化,“东总”选派的顾磊、白平、姚峻、马文等20多名干部也先后到达。此时,从延安来的于飞、张华,和从苏北来的白起、何健生、吉翔、秦传家等起义人员也先后到达。
1945年底,在通化,选调学员的工作很快得到落实,抗日军政大学山东分校选送学员109人,炮校选调5人,参加航校的筹建工作。
山东抗大分校部分战友
新四军选拔的部分学员
由于这批学员的参加,航空队的人员成分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1946年1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航空总队”成立。“东总”后方司令部司令员朱瑞兼任总队长;政委吴溉之兼任政委;常乾坤、白起、林弥一郎任副总队长;黄乃一、顾磊任副政委;白平任政治部主任。
航空总队建立后,各项工作迅速推进。部分人员着手恢复飞行;学员准备文化补习和航空理论学习;机务人员一边抢修破飞机,一边继续在各地搜集航材。
马车拉飞机运输队启程
搜集航材的任务,仍然很重,有时需要全体出动。
(三)第一所航空学校成立——校训“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用于献身、开拓新路”
1946年2月中旬,魏坚、常乾坤等第二、三批从延安出发筹建航校人员,带着沿途搜集到的大量航材来到通化,与第一批到达的人员汇合。他们的到达,加强了航空总队的领导力量,成立航校的条件日益成熟。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初期起,就一步一步坚定地朝着自己的蓝天梦想走来。经历二十多年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培养、锻炼自己的人才;同时,也始终坚持统一战线,广泛搜集、团结各类航空人才,终于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办自己的正规的航空学校,有计划地培养自己的航空人才了!梦想终于实现了!
正是共产党带领下的各路航空人才发扬“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用于献身、开拓新路”精神,创办了共产党自己的航空学校;他们还将继续发扬,要为新中国的航空事业努力前行!
1946年3月1日,上午10时,在通化中学,何长工、吴溉之、常乾坤、黄乃一、顾磊、白起、林弥一郎等人走上主席台。东北军政大学副校长、通化军区司令员何长工代表中央军委和“东总”宣布,“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正式成立。
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校门
常乾坤任校长,吴溉之兼任政委,副校长白起,副政委黄乃一、顾磊,政治部主任白平,教育长蔡云翔,副教育长蒋天然,训练处处长何健生,学生大队队长刘风,政委陈乃康。林弥一郎不再担任行政职务,改任校参议兼主任飞行教官。航校的领导干部中,共产党员占了绝大多数,中国共产党对航校的领导力量进一步加强。
“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初期代号为“三一部队”,后改为“六一部队”;人们一直亲切地称其为“东北老航校”,或“老航校”。
自己修建教室宿舍
由于战争形势的变化,刚成立的航空学校在3年9个月的时间里历经四次大搬迁。
老航校建校于通化,起飞于牡丹江,壮大于密山,发展于长春。
老航校四次大搬迁
1946年2月,国民党军队向东北民主联军发动进攻;3月占领沈阳,直逼本溪、四平。刚刚成立的老航校立即搬迁到牡丹江的海浪机场。1946年4月底,航校完成了向牡丹江的第一次大搬迁。5月,“东总”任命王弼为航校政委,不仅加强了航校党的领导,也加强了学校对机务维护工作的组织领导。
1946年7月,飞行一期甲班进入飞行训练阶段,航校训练再次遇到困难。世界各国培训飞行员的惯例都是三步走:依次放飞初级、中级、高级教练机。但航校仅有的4架初级教练机,破旧不堪,修复1架试飞时发生故障坠毁,其余3架无法使用。航校没有中级教练机,仅有10余架“九九”高级教练机。航校领导将问题交全校讨论。学员们态度坚定:“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为学飞行,不怕困难,也不怕牺牲。教学员的坚决态度和勇敢精神得到东北局和“东总”的支持,坚定了航校“三步并一步”走的决心和信心。
第一个“吃螃蟹”的是一期甲班学员吴元任。在教员的精心指导下,吴元任刻苦认真,勤学苦练,仅带飞了12个小时,就于7月21日顺利地放了单飞!之后,所有学员都陆续放了单飞。就这样,老航校人以老航校精神,闯出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路。
1946年10月,国民党占领长春,牡丹江地区受到威胁,海浪机场遭到频繁空袭。11月,老航校第二次大搬迁,搬到了靠近中苏边境的东安(今密山)。
1947年2月,以原新疆航空队的成员注1为主,此外,还有几名延安的红军干部、抗联干部,共同组建了“八路军总部航空队”,与国民党起义的刘善本机组一起从延安出发,先后到达东北老航校所在地——密山,参加老航校的建设。
1947年9月26日,东总调整航校领导班子:“东总”参谋长刘亚楼兼任航校校长,东北军政大学政委吴溉之兼任航校政委;常乾坤任副校长,王弼任副政委。
1947年12月5日,中央军委下发指示,指出建立空军已经成为迫切任务。这时的航校已基本摸索到飞行训练的规律,形成了适合自己情况的独特训练方法,训练和管理均趋于正规。为适应建立空军的需要,加快培养各类航空人才,特制定出《两年训练规划》。老航校开始按期班计划组织飞行训练。
1948年1月1日,随着“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航校也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
1948年春,全国解放战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东北大部地区获得解放。3月,航校第三次搬迁,校部从东安搬回牡丹江;各机场仍正常训练;机务处和三所工厂仍留在东安。
为弥补训练飞机数量不足的问题,6月,学校组织试制滑翔机;7月底,2架滑翔机试飞成功。8月5日,东北军区领导罗荣桓、李富春、刘亚楼、伍修权等人专程到现场观看其飞行表演,并批准开办滑翔机训练班,加快训练速度。
辽沈战役期间,航校派人,相继收编国民党空军留下的机场、飞机、航材及人员。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航校先后派出近百名接收人员,在各野战军的支持下,收复北平、南京、上海、杭州、南昌等全国各地的航空工厂、设施、器材和人员,为新中国的航空事业和建立人民空军集聚了力量。
1948年7月,航校成立航空技术委员会,立足新中国航空工业建设的需要,拟定出《关于建设航空工业发展的提案》。8月,航校写信向毛主席和朱德报告情况,提出关于航校发展建设的建议。
1948年年底,航校工作重心开始调整和转移,在加快培养航空人才的同时,为建设空军做准备,为兴办新中国航空工业大基础。
1949年3月,航校校部第四次搬迁,从牡丹江迁到长春。
注1:1938年,共产党敏锐地利用新疆当时特殊的环境和条件,借用盛世才新疆边防督办公署航空学校,以经历过长征考验的红军指战员为学员,编入其航空第三期飞行班和第二期机械班。这些学员们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历经四年顽强刻苦的学习,顺利毕业。在盛世才投降蒋介石、反苏反共后,他们又经历了四年的牢狱之灾;1946年,经党中央多方营救,才经历各种艰难曲折,7月11日,返回延安。在延安稍事休整,编为八路军总部航空队,赶赴东北参加老航校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