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人文荟萃。据《路史》记载,华胥氏在阆水之滨孕育了人祖伏羲。秦末,诞生了辅佐汉高祖刘邦“还定三秦”的賨人领袖范目。西汉时,诞生了伟大的天文学家和历算学家落下闳。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用于观测天体的浑天仪,编制了《太初历》,把正月定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的第一天,从此有了现在的“春节”,落下闳被尊称为“中国春节老人”。三国蜀汉名称张飞镇守阆中7年,屯田戍边,战功赫赫,最后死于斯,葬于此;唐代著名天文学家袁天罡、风水学家李淳风,来阆中定居,观天象、测风水,终其一生,留下了袁天罡墓、李淳风墓和天宫院等遗迹;诗圣杜甫曾寓居阆中半年,著诗60余首,是他一生中写诗最多的地方之一;元稹、卢纶、吴道子、李商隐、黄庭坚、司马光、文同、苏轼、陆游、杨慎、张子洞、张善子、丰子恺、萧军等文人墨客,相继莅阆观光,留下了珍贵墨宝和不朽诗篇。
阆中红军纪念馆
阆中红军纪念馆 坐落在阆中城南嘉陵江边的黄花山上。该馆始建于1991年,建成于1996年,占地5994平方米。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题写“阆中红军纪念馆”馆名,2000年布展开放。2008年因汶川地震波及受损严重,2009年被国家列为重灾重建重点项目,进行维修加固,扩建占地为72700多平方米,分为“五区一园”。该馆于1997年被阆中市政府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8年被四川省旅游局列为红色旅游线路,2009年被列为四川省国防教育基地,2011年被四川省政府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广场
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广场 红四方面军为策应中央红军,于1935年3月初发动了西渡嘉陵江战役,住阆中境内的红9军、红30军、红三十三部之一部离开根据地,分别从阆中的涧溪口、沙溪场、南津关、塔子山、河溪关、茄子渡等6个渡口渡过嘉陵江,追歼逃敌,并在所控地区建立了县、区、乡、村苏维埃政权。4月15日,红军方面军总政治部、红33军军部及宣传部、后勤机关从华光楼——南津关渡口撤离阆中城,4月17日凌晨,最后一批红军和部分游击队员、苏维埃干部离开阆中城区,沿嘉陵江上行至沙溪场渡口过江,朝剑阁、梓潼、北川方向西进,踏上了新的征途。据此,阆中成为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建于2009年的阆中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广场,面积1万平方米,广场上有《红军魂》、《红军强渡嘉陵江》等大型雕塑。
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暨徐向前驻地旧址
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暨徐向前驻地旧址 位于阆中古城南街67号。1935年3月31日,红军解放阆中县城后,将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设于此处。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总政治部主任陈昌浩、副主任傅钟、曾传六,曾在这里工作和生活过,并在此研究部署了强渡嘉陵江战役等二阶段的进军方向及作战要点。该旧址为串珠式三进院落,占地200多平方米。是清代后期甘肃天水迁徙到阆中的秦氏先祖故居,故名秦家大院。该旧址保存完好。2003年9月26日被阆中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7月向国务院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红四方面军西征出发地:四姑镇。该镇位于大悟县东南部,东面与红安县接壤,全镇辖14个村民委员会,181个村民小组,5885户,总人口2.7万人, 国土面积6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万亩, 2006年全镇财政收入175万元。
四姑又名“四姑墩”,因春秋时期禹王城的四个姑娘在四姑墩寨顶(现四姑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占山为王而得名。四姑墩寨顶遗址于一九八一年被大悟县人民政府确定为大悟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境内的韩相寺主峰海拔432米,位于仙居山脉最南端,山谷悠悠、重峦叠嶂,曾经是何耀榜、罗厚福、钱运华(又名钱侉子)、董玉森等老一辈革命家战斗过的地方,留下了“革命洞”、曾昭碧烈士纪念碑等革命遗迹。大吴家还是我国早期优秀理论家、宣传家、革命活动家、《解放日报》第一任总编辑杨松的故里。1932年10月11日黄昏,红四方面军在四姑墩集中红十、十一、十二、七十三等四个师和少共国际团共2万人,分左右两路纵队向西转移,离开鄂豫皖根据地,进入陕南。
四姑镇地处丘陵,矿产资源丰富,有石灰石、水泥石、粘土资源等,现已开采的有大理石和石英石。大理石中以汉白玉、虎皮、墨绿为主。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镇域经济就是招商经济的理念,依托本地自然资源,先后引进建成了会山碎石厂、三鑫石材有限公司、北山雅伦刺绣厂、宏泰电器厂、宏鑫砖厂、海龙养殖场、大悟兴隆林业科技有限公司、 兴隆超市。目前,韩相寺林场、石骨冲水库集红色旅游、历史景观、生态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开发项目已经达成意向性投资协议,招商势头十分强劲。 该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新建了宽敞明亮、环境舒适的四姑镇福利院,修通了刘四公路,铺设了从石骨冲水库到四姑街道的自来水管道,全镇14个村通水泥(沥青)路,电话装机容量达2000多部,移动、联通网络覆盖全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