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潭大学红色文化育人的经验总结
湘潭大学红色文化育人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表明红色文化融入我校建设、融入思政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为此我们总结了湘潭大学红色文化育人的典型经验,以便更好地发挥红色文化的积极作用和时代价值。
(一)红色文化与学科建设相结合
红色文化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有着本质性联系。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在毛泽东思想研究这一传统特色研究学科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此同时,学校其他学科或专业,也注重开发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相关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湘潭大学的中共党史专业持续35年招收本科生。该专业在本科、硕士、博士教学计划中突出湖南地方红色文化特色,把“红色旅游资源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研究”列为主干特色课程。国际关系专业把《毛泽东与第三世界》融入专业建设,形成了独特的非洲问题研究的历史传统。历史学专业开设《中国近现代湖湘文化》《近现代湘籍名人研究》等专业课程。哲学专业长期致力于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文学专业开设《毛泽东文艺理论研究》、《毛泽东诗词研究》等重要课程。管理学开设《毛泽东的管理思想》课程。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红色旅游地理》《红色旅游文化》《红色旅游与思想政治教育》等课程,打造湖南红色旅游品牌。
(二)红色文化与课程教材相结合
首先,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一是参与“马工程”重点教材配套实践系列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程》的编写工作,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实践教程;二是把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辅导用书,参加《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史读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的编写工作,主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集——恰同学少年》等,作为教师参考用书和学生课外读物,加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三是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教材,李佑新教授的著作《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研究》作为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教材,把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的统一战线思想和理论编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博士教材。其次,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政治学、历史学、哲学、文学等教材建设。集中体现红色文化资源的教材《沧桑华夏、巍峨丰碑--中国近现代历史专题选讲》。再次,把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等教材建设。《毛泽东的管理战略思想》是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到硕士教材,还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教材。
(三)红色文化与教学改革相结合
首先,湘潭大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构建起红色资源教学的“启、学、论、行、评”五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启发学生思考,由学生发现问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面面”学为“点面”学,变“教师说服”为“学生信服”。其次,探索红色资源教学的教学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行政管理、旅游管理等课程中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即利用湖南本地红色革命资源,开展一些参观、访谈、学术报告等多种教学实践活动,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感触体验,譬如组织学生徒步韶山毛泽东故居,花明楼刘少奇故居、乌石彭德怀故居以及湘乡陈赓故居,并参观省内一些重要的革命纪念馆等。在中共党史和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还采取了“研讨式五步教学法”,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此外,在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分别采用了“开放性建构教学法”、“合同制异步教学法”、“问题导向式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四)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湘潭大学在把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高度重视校园传播媒体的作用,充分利用湘大原有的校园传播媒体,并不断更新红色文化传播形式,在红色文化资源的继承和发展上大做文章,在校领导的直接领导和相关院系的大力配合下,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校园文化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首先是报纸和刊物,报纸《湘潭大学报》专门开辟了红色文化专栏,重温红色历史,解读红色经典;正式出版物有《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期刊),《毛泽东研究》,内部刊物有历史系、哲学系和文学与新闻学院主办的《党史学苑》《向学》《湘韵》《晨露》等,专门介绍红色文化资源,刊登红色故事,在学生中影响较大。这就形成了正式出版物和内部刊物齐头并序、双管齐下的杂志刊物,这些刊物在毛泽东思想研究及中共党史研究上取得显著成效,共同推进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旅游资源的研究。其次是网站、微信、微博等最新媒体建设。再次,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活动:一是征文与竞赛,二是故事会和学术讲座,三是校园艺术活动。湘潭大学每年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红色文艺专场演出。
(五)红色文化与环境建设相结合
首先,建设以毛泽东铜像广场为代表的红色人文景观。包括毛泽东铜像广场、毛泽东诗词碑、江泽民题词牌、校史展览馆等。湘潭大学校史展览馆在湘潭大学50周年校庆时正式揭牌,馆内陈列了湘潭大学相关的珍贵红色史实资料和图片,生动地展示了建校五十年来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是学校红色文化基因最有力的说明。其次,是寓红色文化资源于绿化工作中。湘潭大学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学校实施重点绿化区域的绿化工程和景点建设,初步形成以校园文化广场为中心“三山”(秀山、泉山、慧山),“三园”(静园、沁园、泽园),“三泉”(图书馆前坪的七彩喷泉、泽园的涌泉、沁园的叠泉)等景点为主体。而泽园取名于毛泽东的“泽”,意为恩泽、仁慈等意。沁园则来源于毛泽东的两首词《沁园春•长沙》和《沁园春•雪》。湘潭大学被湖南省授予“省级园林式单位”。为了进一步把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校园环境,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学校将建一栋哲学社会科学大楼,作为所有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和教学活动的场所,并将命名为毛泽东大楼,已纳入学校“十三五规划”中。
参考文献:
[1]方世敏,阎友兵,刘建平.红色旅游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湘潭大学出版社, 2007. [2]陶天峰.红色旅游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J].浙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3]阎友兵,陈非文,方世敏,刘建平.2009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4]张泰城、肖发生,红色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学与研究.2010. [5]刘建平,伍先福,黄玲.红色旅游的三大功能[J].学习导报,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