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镇是广东省唯一一个以“为纪念红军长征”而命名的山区镇。
红山镇地处广东省仁化县城西北部,粤湘两省交界处,距县城52公里,是革命老区镇、仁化县城居民食水源头地、省自然环境保护区及林业生态镇。全镇总面积169.64平方公里,辖村委会8个、居委会1个,共7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0767人。
1934年10月下旬,红一方面军突破敌第一道碉堡封锁线重围,举旗西进。其间,红一、三、五、八军团大部和红九军团、中央纵队5万多人分6批在仁化县境内行军、作战、休整10余天,甩掉了敌人的追击和堵截,进行了奇袭城口镇和铜鼓岭的战斗,摧毁敌设在仁化县境内的碉堡26座,突破了敌设在城口至桂东间的第二道碉堡封锁线,穿越仁化山区的几十个乡,分道进入乐昌和汝城。
1934年11月5日至9日,红军从城口进入红山镇的新田村,再分两路从清水江和中山进乐昌县五山镇的麻坑集结,在红山计有五天。
在此之前,红三、红八军团经城口的两江口,进入湖南汝城的蕉坑、延寿墟。而红军大部红一、红九军团、中央红星纵队及红五军团一部,于11月5日起陆续从城口经围坑到红山的新田宿营。第二天再从新田出发分两路进军乐昌的麻坑:一路经暗径、雪洞、大水、清水江进入乐昌的山寨歧到麻坑;一路由新田经白石洞、五渡、糍粑坳到中山宿营,住在猪塘角的许家、卢屋和寨下杨家。11月7日由中山连屋村的连石昌带路,从中山经牛头洞、将军寨到乐昌的麻坑。最后一批伤病零散队伍于11月9日前撤离红山。
在红山的五天中,红军宿营地新田、新白老屋、中山村留下许多军民鱼水情深的佳话。据史料记载,仅红山新田等地有姓名可考为红军带路的村民就有李先芳等十几人。新中国成立后,李先芳曾说:“红军是我亲眼见过的最好军队。马营长、徐连长十分好,现在能见上他们多好呀!可惜我丢失了他们写的盖有四方公章的路条。”
大水村村民李德林,冒着仁化县国民政府清乡搜查的危险,秘密地收养了一位臂部受重伤的红军战士。他机警地躲过保安队的搜查,坚持每天为这位红军伤员洗伤口、敷草药、送饭、送水。经过20多天的耐心护理、治疗,这位红军伤员的伤势有所好转。当时,反动乡长连登贤搜索红军伤病员更为嚣张,到处悬赏捉拿。李德林为了这位红军伤员的安全,便与他商量对策。当红军伤员决定离开大水村,去找红军部队时,当晚李德林嘱咐妻子磨米,做好糍粑,送给这位红军伤员上路食用。次日拂晓,李德林亲自护送这位红军伤员到30多里外的湘境老虎洞,才依依告别。这位红军伤员非常感动,当即把自己用的一支漏底步枪送给李德林留念。
红军大部队离开红山后,国民党反动派迫害、杀害掉队的红军伤病员达三十余人。1968年,当地政府为纪念1934年红军经此作战牺牲的37名战士,在新白村建立“红军长征革命烈士纪念碑”,碑下筑墓,安葬红军先烈忠骨。
1971年1月6日,由董塘的烟竹、鱼隍及城口的清径、新白成立烟青人民公社。1971年9月,原乐昌县的中山,划归仁化县烟青公社管辖。1972年1月,为纪念红军长征时经过此地,仁化县革命委员会将烟青公社改称红山公社。1983年改红山区,1986年冬改为红山乡。1993年1月撤乡改为红山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