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维舟(1919——1995),又名宋维洲,金寨县古碑镇桥头村人,1931年年仅12岁就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共青团,193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鄂豫皖红军中央教导第2师和红四方面军第73师勤务兵、第31军医院护理兵、看护员、看护班长、排长、队长。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3、第4次反“围剿”战争。
1932年夏天,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战争失利,13岁的宋维舟开始跟随部队离开家乡,向川陕地区撤离。部队西进至湖北襄阳时,遭遇敌人猛烈攻击,伤亡很大,而后根据形势的需要,部队开始进行简编,减少非战斗人员,宋维舟就在其中。年纪小小的宋维舟却说什么也不肯离开红军,仍然紧跟部队。随后,部队继续向伏牛山一带转移,又接连辗转七十二道河、秦岭、大巴山等地。遥远难行的路途,天寒地冻的气候,宋维舟的双脚上已经布满了裂口和血泡,但是为了能够紧跟部队,小维舟咬紧牙关,忍着饥饿和疼痛艰难前行,最终他成功随军转移到了川陕地区,开始投入艰苦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创建,并参加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
1935年春,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后,成立了军医院看护队,宋维舟先后任看护队二排排长、副看护长。3月末,他随红四方面军成功强渡嘉陵江。5月中旬占领茂县、理番。6月,抵达岷江以西的懋功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后,翻雪山过草地。途中,由于张国焘另立中央,把部队经草地拉回川西雅安一带。1936年春,经中央工作,部队又重新翻雪山过草地,同红一方面军会合在三边(陕、甘、宁三省交界处)。这样往返两翻雪山,三过草地,环境极其恶劣,沿途又经常有敌人攻击,部队因此病号众多。担任卫生员、看护排长的宋维舟不仅克服了自己长期行军的疲劳精心照护伤病员,还在部队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的节省药材和敷料,没有纱布便用纸替代,一条绷带用了洗洗了用,尽力保证部队医疗,减轻部队负担。1936年 11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时任二七六团卫生队看护班长的宋维舟随部参加了红军长征的最后一仗——山城堡战斗,战斗中他带领全班同志想方设法利用各种替代品,争分夺秒抢救伤员,为胜利结束长征,存蓄革命力量做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宋维舟任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八路军野战预备医院(先后改名为“附属医院”、“白求恩和平医院”)医生、所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太行军区第1军分区卫生处和晋冀鲁豫第9纵队医务主任、4兵团15军卫生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后勤部、志愿军后勤部第2分部和卫生部副部长、广州军区后勤卫生部副部长、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副参谋长、军区后勤部副参谋长、后勤部顾问。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61年晋升为大校军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