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林弹雨,阻挡不住英雄反抗的步伐;战火硝烟,牢记沉淀着英勇的奋斗史。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近日,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大学生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寻访团走访了信阳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
依山傍水,树林环绕,使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给予观赏着一种清幽、宁静的神秘感。据资料记载,此地由大门、《燎原》浮雕墙、烈士纪念碑、烈士纪念堂、革命斗争史陈列室、吴焕先半身塑像、烈士纪念亭、烈士墓地八大部分组成,是志愿者走访红色足迹、瞻仰革命烈士、倾听革命故事的最佳选择。活动中,志愿者在导游的带领下,目睹陈列在展馆的实物,如陈旧的革命照片、详细的故事简介、曲折的战斗示图、沧桑的革命老者、伟大的英雄浮雕等,这些展物不仅是红色革命最好的见证,也是志愿者挂念悠悠历史,讴歌英雄事迹的有利资源。实践团队长兀晓盟望着《燎原》浮雕中央的三面红旗,告诉队员说:“这三面红旗分别代表着-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其造型、画面、内容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随后,志愿者在队长的带领下,对这三面旗帜进行了解,得出的结论是:红旗右侧的红军战士头像和党旗则表示红军的性质和《燎原》浮雕墙"党指挥枪"的建军原则;红旗下边的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旧址,象征着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政权和大别山革命斗争指挥中心的建立;浮雕右下方的农民赤卫队的旗帜和奋起暴动的农民形象,则代表了黄麻起义、白沙关万人暴动、开辟柴山保革命根据地等革命事迹。
在瞻仰革命足迹中,志愿者拿出本子,对重要遗址、人物进行了记录,并分析了不同战争中,革命烈士对待战争的态度及选择的抗战措施,在回顾历史的走廊中,那些红色实物集中介绍了鄂豫皖苏区潘忠汝、程儒香、桂步蟾、曾中生、吴焕先、高敬亭、晏春山、肖国清等55位著名烈士事迹,回想起当年热血淋漓的战场,一位一位革命烈士不怕苦难,用臂膀、用双手抗战,用自己的身躯为中国人民打下大好河山,志愿者的眼中流出泪水,他们纷纷表示,抗战历史不能忘记,作为一位大学生,要铭记历史,要吸取历史教训,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挽救国家命运。
烈士纪念堂由悼念大厅、序厅组成,里面存放着各个时期的烈士英名录,陈列着鄂豫皖苏区创始人之一焕先等,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等著名烈士事迹介绍,珍藏着一代名将许世友等将军和烈士珍贵遗物,这些实物的一一陈设,简明的介绍了鄂豫皖苏区产生、发展、壮大的历程,是志愿者重拾“革命记忆”,怀揣爱国主义精神、悼念红色历史的具有代表性意义的纪念。
据悉,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位于新县城南白毛尖,是新中国批建的第一批县级烈士陵园,也是全国建筑时间早、烈士资料齐全、知名度高的烈士陵园之一,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通过本次活动,志愿者以心走访,在一次次回味历史的轨迹中满怀爱国主义精神,绽放中华民族精神花蕾,愿历史铭记,愿烈士安息,志愿者将秉承“实践促行,爱国促梦”的宗旨走访一系列的红色革命地区,用实际行动追溯红色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