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长王贤国告诉我们,在土地革命时期,白泥村就有不少的农民参加红军,仅县民政局统计在册的红军烈士就有20多名。在洲坳岭还有一处红军烈士墓,那里埋着40多名红三师牺牲的烈士。开国上将萧克将军的哥哥萧克允烈士也长眠于此。萧克允出生于1899年,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黄埔军校四期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同年12月返乡开展武装斗争,建立中共基层组织,1928年初参加湘南起义,后随部队上井冈山。1930年起任红十六军中级指挥员,湘鄂赣红军独立第三师参谋长,湘鄂赣军区独立第二师政委,后转战到鄂东南。1933年初任湘鄂赣省军区北路指挥部参谋长,同年在大畈保卫战战斗被炮弹炸断了双腿,在谭氏宗祠治伤,因流血过多牺牲。毛泽东的同学乐天宇先生曾写诗纪念萧克允烈士:“血染湘鄂浩气融,垂虹千古贯长空。成仁取义忠魂壮,五岭崴峨吊杰雄。”萧克将军生前曾多方寻觅哥哥的遗骨却不能如愿。2014 年白泥村党支部走访了当年的老赤卫队员的后代、儿童团员谭道敬老人,经他确认了掩埋烈士的墓地,经通山县与嘉禾县民政局党史办公室以及萧克的孙子、侄儿认定了烈士墓。2014年冬,通山县政府对萧克允烈士墓进行了修复并立碑。
我们一行向萧克允烈士墓敬献花篮,表达我们对烈士的崇敬。
我们依然在寻找白泥村的红色元素。
忽然,听到村头广场的锣鼓声和农村老太的歌声。谭光华支书告诉我们,这是一支由七十多岁的老太太组成的歌舞队,走近一看,她们腰系红绸,手敲锣鼓,边唱边扭着舞姿,唱着自编的山歌。她们是用方言演唱的,我们听不懂,但从她们充满阳光的笑容中,完全可以看到老区人民的精神风貌。谭支书说,红军时期这里也有许多歌谣。后来我从有关资料中查到通山民歌《红军胜利归来了》:“鸡开口哟天刚晓,上屋叔婆呵呵笑,叔公提挂千子头(鞭炮),儿童团员双脚跳,光着屁股四处瞧,跑到灶门抢柴棍,翻转脚盆当鼓敲,三嫂二姑更忙碌,你提茶壶来我把茶桶挑,人问大伙做什么?慰劳红军胜利归来了。”一首普通的山歌小调,活灵活现的反映了人民欢庆胜利的心情。
从白泥村自东向西一路走来,看到保存完好的红色标语,感受着红色文化的魅力,不禁深有感触:白泥村的血脉里流淌着红色的血液,能为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进行农村小康建设,此乃人生中的幸事,也深感到身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