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车在通山县核电大道上奔驰着,我们一行作为农村小康建设工作队员前往白泥村。
白泥村,是一个背靠大幕山的鸡口山口,依旁富水河的小山村,青山竹林密布,富水环绕半岛。一条公路从村中穿过,住地一分南北。村舍错落有致,百年老屋与新舍相间,平坦的水泥路连接各户。清代老屋青砖墙壁,黛灰色的墙面,有些墙体因风雨侵蚀而倒塌,而村中的谭氏宗祠却古风犹存,独具风格。
村支书谭光华和村长王贤国以及村委会的全体成员热情接待我们,清一色七十年代出生的年青人,个个充满朝气。
谭支书一行陪同我们参观谭氏宗祠。村干部谭红坚介绍说,这是一座始建于明洪武八年,到清乾隆23年才完全竣工的谭氏宗祠,占地面积达2100多平方米,始建时间距今有600多年,竣工时间距今也有300多年了。谭氏宗祠由“一操场、两天井、三重递进内屋”组成递进式先祖之庙。进门即戏台,两侧是观戏台,中间为看戏的操场。后堂有鼓乐楼、祭拜堂等。再往里是后天窗,两旁是嵌满人物画像的古乐楼。最后是神龛厅,曾摆放有皇上恩赐的龙袍、玉带等。正厅由八根石柱支撑,石柱的底座是花瓶形状的雕花。祠堂内的柱梁布满了历史人物和民俗雕像,雕工之精美,人物之生动,彰显着先人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白泥村曾是块红色的土地,宗祠一时成了播种革命火种的场所。
在1929年10月,红五军红五纵队,在何长工、李灿的领导下转战在通山、阳新一带,开辟了鄂东南根据地。谭氏宗祠也曾作为通山县苏维埃政府办公场所,何长工等革命先辈曾在此举行集会。通山县委书记叶金波领导农民革命,活跃在大畈一带,1930年3月下旬,通山县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就在谭氏宗祠召开,来自全县各区乡的200多名代表,在五天的会期中,听取了叶金波所作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通山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会;1930年12月,中共通山县委和少共县委在这里举办党政干部培训班;1932年12月鄂东南道委鄂东南军政训练班也在这里举办。1932年4月,中共通山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白泥村的北山洞召开。
白泥村的红色历史深深地吸引着我,在欣赏谭氏宗祠古风古韵的同时,也在墙内墙外寻觅红色的印记。突然,眼睛一亮,发现谭氏宗祠外侧的高墙上,写有“红军官兵”的字样,还有些红迹斑斑的字样,模糊得难以辨认。我兴奋不已,随即请李俊拍照。在村巷中,寻着香味来到谭家豆腐坊,房东谭崇江以做豆腐出名,居住在清朝甲午年建造的堂屋里,正门上的匾额书写:极星垂耀。走进大门,才发现堂屋左墙壁上有几行竖式书写墨迹,仔细一看,墙壁上写着:“少年先锋队歌”。接着是歌词内容:“走向前去,曙光在前,同志们奋斗,用我们的刀枪开自己的路,要高举我们少年儿童队的旗帜,奋勇向前进!团结奋斗英勇杀敌,建立起苏维埃共和国,做劳动世界的主人翁,人类才能入大同,战斗起来的工人农民少年先锋队。”由于年久白墙灰脱落,字句不连贯,只能是边认边推断语句。村干部谭义名告诉我们,这里曾是所小学。我说,应该是叫列宁小学。1929年3月,革命先烈谭质夫以白泥乡少共委员的身份兼任儿童团长;4月任少共书记,9月任大永区少共书记,1930年3月,中共通山县委任命谭为少年先锋队大队长。他带领导千名少年先锋队队员在咸宁境内破袭铁路,打击民团。一次,智歼横沟民团十余名,缴获枪枝十余枝,被誉为“少年英雄”。在一次战斗中,谭质夫率警卫营掩护主力撤退,不幸英勇牺牲。我们猜想墙壁上的“少年先锋队歌”的书写者应该是谭质夫吧。
我们继续寻找红色标语。谭家堂屋中央大厅正上方悬挂着“五世同堂”。右侧墙壁有红迹斑纹,近看发现是红色标语,经仔细辨认,方知其内容是:“阴谋破坏红军的是改组派,企图摧毁苏维埃政权的是改组派。不贪财不贪色不受改组派欺负。站稳阶级立场,反对改组派。”
清理改组派扩大化,在红军中造成许多错案冤案。看到这条红色标语,自然谈起革命烈士叶金波,他在1924年秋组织通山农民自卫军,1928年任县委书记,1931年任红三师政委,后任红17军副政委。1928年2月被鄂东南保卫局以改组派的罪名处以死刑,年仅28岁。他在受审期间,有人叫他逃跑,他说“宁做红军的鬼,也不做国民党的狗。”
我们在村落民居中穿行,走到谭崇友家老式旧居前,只见大门两边的红军标语显眼多了。右边是“消灭白色恐怖”,左边是“斩尽反动分子”。右侧墙上是“反对军阀主义”,后两字认不出。左侧墙上是“反对帝国主义国家”。
白泥村的红色标语,深深地打动着我们。李俊以摄影爱好者的敏锐一一拍摄。刘会斌则手托笔记本一一抄录。
白泥村是一块光荣的土地,是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染红的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