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特稿精选>>正文
孙条山: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二年——我不能忘却的岁月(组图)
2015-08-21 11:35:58
作者:中日友好医院老干部处 孙条山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二)

    不幸一个接着一个,廖梅娃带着四个孩子和公婆二老刚下东山暂住在一个村子里,不几天女儿雪亮强被国民党儿童教养院带走去了运城。廖梅娃背着周岁出头的条山,手拉着效苏和地娃和公婆一起回到了离别两年大侯村的家。出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副难以想象的凄凉景象:当初的十多间房子荡然无存,院子断壁残垣,烂砖破瓦,枯黄的野草在寒风中摇曳。原来, 1938年1月寇进占夏县县城的第二天,就放火烧掉了孙家场院里的8间房子,后来老院的5间上房又被汉奸烧掉了3间半。敌人对抗日家庭的疯狂报复,激起了廖梅娃的满腔怒火!她想到远在抗日前线的丈夫,想到这个6口之家的家庭,廖梅娃以倔强的个性和坚韧的毅力,踏上了艰苦的生存历程。

    全家6口栖息在两间低矮狭小的柴屋里。廖梅娃让年迈的公婆睡在炕上,自己领着孩子们睡地铺。祖孙三代,相依为命。住的拥挤简陋固然艰难,但最难熬的还是饥饿。全家面没半碗,米无一粒,大小五张嘴巴全靠廖梅娃一人张罗。为了维持生计她毅然拿起了“讨饭的棍,挎上要馍的篮”。当她做出这种选择的时候,内心是极其矛盾的:沿村乞讨,无疑有损于丈夫和孙家这个革命家庭的名声;不出门,又只有坐以待毙的死路一条。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廖梅娃每天天不亮就起身,靠着那双小脚,步行到10里开外的、熟人很少的司马、小念等村子乞讨,归来时就把讨饭棍放在村西的小庙里。每次乞讨回来,她总是先把白的、大块的馍馍捡给公婆,将黑的、小块的留给孩子们。无数次早出晚归,无数次忍饥挨饿,终于熬过了下山后的漫长而又寒冷的冬季。

    播种的时节到了。廖梅娃只有靠自己的双手种好家里的十多亩地。她求亲告友,四处奔波。借犁耙,借牲口。因为是借别人的就得瞅空子,赶时间。种麦时节,9岁的儿子效苏摇耧,7岁的女儿地娃牵牲口,廖梅娃紧跟在后面拉碾,母子三人把汗水、泪水和种籽一起,深深拨进泥土里。路人见了,无不为之心酸落泪!有一天傍晚劳动归来,累了一天的效苏躺倒在地铺上很快就呼呼入睡了。廖梅娃仍不知疲倦地在巷里纺线,猛然间传来儿子一声惨叫,他本能地丢下纺车急忙跑到院中,只见一只恶狼叼着效苏正往外跑。儿子痛苦地挣扎着,不断呼喊着“妈妈”“妈妈”!廖梅娃不知哪里来的勇气,硬是孤身一人从狼嘴里夺回了亲骨肉!从此,廖梅娃横下一条心,宁可自己累死,也要尽量让孩子们少受罪,除下地干活外,她想法借些棉花,晚上纺纱织布,白天步行20多里,到庙前、大洋、埝掌赶集卖布。饿了,啃口自带的干粮;渴了,向店铺讨碗凉水。廖梅娃起早贪黑,纺纱织布,自己却只有一套勉强能穿着出门的外衣,常常不得不夜洗昼穿。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廖梅娃含辛茹苦,风来雨去,她用纺花织布挣来的钱,先买了八窝蜂,十几只鸡;又卖了蜂蜜、鸡蛋,买了3只羊和一头猪。这样继续“滚雪球”陆续买了一头牛,联合妹夫柳鸿文开办了药铺,重新盖起了12间房子。

    敌人对抗日家庭是绝不会轻易放过的。廖梅娃她们下山不久,日本鬼子和汉奸就将她公公抓去,逼迫他将两个在外抗日的儿子弄回来。这个正直的爱国老人当然不会答应,敌人就百般折磨,弄得一身伤病才放回来。廖梅娃到处求医买药,为公公治病治伤。

    一九四二年十一月间,夏县党的地下组织转告廖大娘说:“你丈夫孙云生在太行区麻田战役中牺牲了,部队被打散后,小叔孙云行和你弟弟廖保家也不知去向……。”廖大娘听后万分悲痛,她更下决心为革命撑起孙家的门庭,等待小叔和弟弟的归来。一年又一年的艰苦度日,先后安葬了病故的婆婆、公公和自己的母亲,但一直没有等到小叔和弟弟的音信。

    冬去春来,经过廖大娘的艰辛劳作和奋斗,孙家院子的废墟上长出了绿的树,绽开了红的花。在廖梅娃的辛勤操劳下,这个已临崩溃的革命家庭重新恢复了生机。人们以喜悦的心情注视着孙家的变化,纷纷向廖梅娃投以敬佩的目光。村里人为她送了赞扬的牌匾:“妇女楷模”。

    (三)

    解放了!古老的黄土地,处处焕发着诱人的生机。

    廖梅娃盼望解放的心情,可以说比谁都更加迫切。多少年来,她和她的一家先是作为抗日家属,时时处在日寇铁蹄和汉奸的监视之下;抗战胜利之后,胡宗南长期盘踞晋南,她家又被当作“匪属”天天担惊受怕,过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艰苦生活。为了中国早日解放,她家在近十年的时间里,父子、母子、夫妻分离,不能团聚,父母临终前见不到儿子一面,孩子长到十多岁记不清爸爸的面孔。为了这一天的早日来到,她自己忍辱负重,在屈辱和饥寒中苦度时日,熬白双鬓,耗尽了心力。国家的前途、党的事业和家庭、个人的利益完全交织在一起,她连做梦都盼望早日解放,弟弟和小叔早早回到身边。然而,等待着她的却是一个无比严峻的现实。

    廖梅娃领着子女和老人在家里辛苦经营的时候,丈夫孙云生先是奋战在太岳山区的抗日前线,1942年5月,日寇“扫荡”太行山区在麻田战役突围时,孙云生不幸被俘押到太原日寇监狱,党组织为了保护他,不在战俘中找到孙云生,令其改名孙雨亭并在麻田召开追悼会,对外宣传孙云生在战斗中牺牲,其实并没有牺牲而在敌人的监狱里,这位不屈的共产党员坚持斗争,于一年后组织了二十多位同志逃出虎口,西渡黄河去到党中央所在地的延安。由于在狱中受到敌人的残酷折磨,染上了严重的肺病,便在延安一边学习,一边疗养,1946年调到晋绥边区工作,时刻惦念着自己的父母、妻子和儿女,但他们处在敌占区音讯难通,料想像自己那样的家庭,可能不是被日本侵略军就是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由于狱中的折磨,身体极度虚弱,在生活上、感情上需要有人照顾,经过周围同志们的劝说和组织批准,1946年1月与在延安学习后掉到晋绥工作的阎南君同志结了婚。

    1949年7、8月间孙雨亭率南下工作团第一梯队赴西南工作途经晋南时,通过地下组织才知道家庭的一些情况,决定绕道夏县,向廖梅娃说明原委,表述自己的心迹,对子女做一些简单安排。鉴于当时特定的战争环境,乡亲们并没有过多地责怪孙雨亭,廖梅娃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他们已经为战争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严峻的现实还要廖大娘继续做出奉献。她无法原谅自己20多年来所痴心爱慕的丈夫。时间是短暂的,孙雨亭只在家里停留了4、5个钟头,便离家去了西南前线。不久廖大娘得知,孙云行(现名孙岳)在延安跟随着毛主席,这之后又传来了弟弟廖保家在东北不幸牺牲的消息,面对一连串不可逆转的严峻现实,廖梅娃咽下泪水,把所有的希望和情感全部寄托在儿女们身上,重新开始了自己的生活道路。

    为了多少弥补廖大娘及其一家在革命战争年代蒙受的巨大损失,新的人民政府县长亲自为她家送去2石小麦。县民政局也送去救济。廖大娘表示感谢,坚决不要。并说:“过去讨饭都挺得住,如今解放了,我更能过得下去!”多么刚强,多么自信的女性!人民政府的同志们对她这种精神在县上作了表扬。1953年,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走合作化的道路,聊大娘认为自己为之奋斗多年的社会主义已经到来,高高兴兴地将自己在艰苦岁月里买的骡子、水车和土地全部入社,并让两个孩子参加村里组织的宣传队,宣传社会主义好。1957年,蒋介石要反攻大陆,在北京读书的条山写信给妈妈要求参军,廖大娘毫不犹豫地把儿子送到福建前线,保卫人民的胜利果实。

    廖大娘虽然在封建社会度过半辈子,但她却有着坦荡胸怀。“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年代,在云南任省委书记的孙雨亭同志遭到迫害,株连儿女,两个儿子想回老家插队,这事让廖大娘知道后,认为不管怎样都是孙家的孩子是革命的后代,应当让他们回大侯村家里。大虹小虹两兄弟千里迢迢由云南昆明回到夏县那天,廖大娘让儿子小苏、女婿王徐俊专程到水头火车站迎接,自己领着儿媳韩改正又是打扫房间,又是生火烧炕,俨然是在迎接久别的亲生儿子。回家后,大虹在生产队里当电工,小虹为队里看果园。亲密相处。几年光阴过去了,大虹和小虹就要离开夏县回到爸爸孙雨亭身边,廖大娘按当地送亲人远行的习惯,办了五桌饭,为孩子们送行。此景此情,使在场的人们无不感动。

    1978年,孙雨亭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工作。回到夏县,看望廖大娘和全家。这位老同志欣喜地看到,她抚养教育的4个孩子,都已成长为正直的人:两个儿子都是共产党员,一个女儿地娃也是当地的劳动模范。1984年,廖大娘脑血管硬化,一年多时间不能下床,就像她当年殷勤照料年迈多病的公婆一样,在县城当工人的儿媳韩改正毅然辞去工作,回到家里伺候婆婆。儿媳妇改正朝朝暮暮守候在婆婆的病榻前,喂饭喂药,梳头洗脸,情景感人。

    带着77年的艰辛与满足,这位普通的农村小脚妇女永远离开了我们。她确把人的美德留给后世,留在人间……。

    1988年4月下旬,金黄色的油菜花点缀着涑水河两岸的原野。孙雨亭同志在北京开会结束后,又回到夏县,满头银发的老人把一个精致的花篮献到廖梅娃墓前,无语、静静地、静静地、泪水夺空而下……久久不肯离去。微风送来阵阵油菜花的芳香。感激、敬佩和怀念,一起涌上老人的心头。廖梅娃在艰苦岁月里风雨奔走的身影,又画面般地浮现在他的眼前……。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何必会:爱国拥军慰问团进义西高山军营(图)
·下一篇:无
·特稿: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二年——我不能忘却的岁月(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孙条山: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二年——我不能忘却的岁
特稿: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二年——我不能忘却的岁月
爱国拥军慰问团进义西高山军营(图)
何必会:爱国拥军慰问团进义西高山军营(图)
特稿:爱国拥军慰问团进义西高山军营(图)
欧洲熊猫粉丝上了四川华蓥山(组图)
特稿:欧洲熊猫粉丝上了四川华蓥山(组图)
抗战歌曲唱响青州市庙子镇长秋村
樊光湘:抗战歌曲唱响青州市庙子镇长秋村
特稿:抗战歌曲唱响青州市庙子镇长秋村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东北七旬土匪座山雕有多厉害?(组图)
习仲勋生平年表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语录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