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抗战胜利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来临之际,我们走访了资兴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抗日老兵何前贡先生。
中国人民八年抗战,从抵抗日本的对华侵略到新中国崛起,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作为这段历史的创造者和见证人的抗日老兵此时此刻有何感想?
如果不问年龄,他才六十出头。九十岁高龄还走村串户,致力于公益,实属罕见。本可坐享其成,尽享天伦的他好好安度余生,可他把“精忠报国”作为一份厚礼献给祖国,赢得芸芸众生,跌宕而美丽。用爱国情怀诠释作为抗战老兵的精彩,我很好奇。
还没来得及坐下,何老便说:“祖国强大了,70周年纪念活动前所未有。”声音十分宏亮,原本平静的心情升起壮阔波澜。“从赶走日本到中国今天的辉煌,她仿佛是个脱离苦海茁壮成长的孩子,我看着新中国长大。这段历史刻骨铭心啊!在中国人民心中已成为抹不去的印痕。”来不及诸多问候,走访直奔主题。
何老一边沏着茶,一边和我们聊起了他的过去和现在。
黄埔,革命军的摇篮
何老当时考入设在长沙的沅陵师范学校,1937年日本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作为有志青年的他,1938年毅然考取了黄埔军校,人生有了重大一次转折,并欣喜若狂,连蹦带跑地呼喊:“我是黄埔军校学生啦!”。
军校1924年创建,以孙中山“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培养出了一大批革命军事将领。为中国解放筑起了一道坚实城墙。
人们眼里的黄埔军校一定非常雄伟壮观,到黄埔的第二天,他随学长们浏览了整个校园,映入眼帘的是朴实的校舍。学长们和蔼可亲的笑脸像春风习面而来,严谨的生活态度深受鼓舞。中国最高的军事学府,让人遥不可及,但今天带给他们的却是家的温暖。学校规章和制度、活动中心和场馆等学长们都一一介绍并提示。紧张的学习和残酷的训练验证了军校彩楼两旁“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的对联旗帜鲜明,革命义无反顾。横额为“革命者来”像吴敬恒、冯玉祥、何应钦等受中山先生“革命党精神”的熏陶,在民族危亡时刻,无不热血忠魂,用身躯顶起脊梁。展现出黄埔军人“杀尽敌人方罢手,完成革命始回头”的豪情和壮志。
艰苦的学习和演练,大家无怨无悔。到了宿舍,同学们说理想,忆故乡的动人场景何老还依稀记得。哼小曲,写日记,打打球,虽然辛苦,但生活丰富多彩。同学们始终把“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作为使命,将生死置之度外。何老说他最难忘的是和同学们奔赴战场,在生死攸关面前写下遗书或诀别信的那一刻。何老说话有些哽咽,话语也断断续续。他说是黄埔练就了他坦荡、勇往直前的性格——黄埔,革命军的摇篮!
难忘常德会战
因为时局紧张,常德被日军数十倍兵力围困,他们被提前结业,分别编补到74军57师参加了空前惨烈的常德保卫战。与拥有坦克重炮的十倍之敌血战六个昼夜,以几乎全军覆没的代价为中国军队形成对敌的反包围赢得主动,六天后中国军队收复常德。
时隔不久,铁山107高地(雪峰山)的战斗即将打响。为了固守高地,尖兵组“换防”(军事术语,交接换岗)每日轮回,“换防”中危险随时来袭。记得一个秋日的凌晨,在“换防”途中发现敌情,除班长发出“口令”(军用术语,意思是谁。)外,对方两次无人应答,森林里鸦雀无声,“敌人,就是敌人。”组长肯定道。他扛着机枪,一梭扫射,并冲上前去,原以敌人全部消灭,兴奋之余,丛林里穿过来几颗子弹,他眼睛右上角被擦伤。肋骨右下方被子弹划破,鲜血直流,幸而有惊无险。他们奋不顾身地冲上去,当场收缴了鬼子的枪支和弹药,两名鬼子兵被押送俘虏,其余全部阵亡。这次“换防”他两次四处负伤,立三等军功,由少尉排长荐升为中尉副连长兼第一排排长。
1945年,日本鬼子无条件投降。为防止死灰复燃,他们坚持留守前线,为解放军进驻城市平息动乱做准备。一个月后部队被开到芷江,休整两天后坐军用运输机抵达南京。胜利的消息早已传开,这天乡亲们早早地在机场迎候,锣鼓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机场成了欢乐的海洋。
抗战胜利,王耀武任24集团军总司令、山东省主席后,将57师调往山东,进驻青岛,时局开始稳定,城市生活逐渐变得安宁,他被挑选到黄埔军校军官班第16期继续深造。
荣回故里
中国刚刚解放,很多学友、军人根据各自意愿被遣送回乡。“战友们,我们共同赶走了日本鬼子,危难面前你们是丰碑,建设之中你们是脊梁,祖国需要你们!自从军到回乡你们始终担当起祖国重任。作为老战友,今天,我为你们接风启程。”这是离开军校前,校长的一席话。枪林弹雨我们义无反顾,建设祖国我们义不容辞。何老想。
1949年12月回到自己老家皮石,源于沅陵师范的文凭,他当上山村教师,先后被安排在兰市公社的大田坳、长岐岭小学,凭着当年热情担任了两所学校的课务,困难和辛苦可想而知。
两年后,他去了古塘小学,学生多,四个头挤在一间教室,校长、主任、教员、炊事员他一并兼任。为了更好教育孩子,几经考虑何老自己掏出29、9元的工资两人平摊,请了当地有思想,有知识的青年邓广由老师上课,何老说:“因为他热爱教育,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回想起那段,我依然难忘。”
在乡小,煤油灯作伴,孤独和寂寞奏成一曲交响,祖国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是为了大山的教育,许多山村女教师一辈子守望大山,生根,开花,结果。
下皮石小学依山傍水,孩子们除趟河过江外,每天上放学要翻山越岭,遇到山洪暴发,孩子们一不小心就掉下河去,何老只能每天早晚站在桥头迎候,直到把孩子们全部送过去他才离开。
年复一年,花开花又落。熟人对他说:“凭你的人员本领做什么不好,非得要当这个孩子王?”何老不已理会,执着耕耘好这片心灵的净土是他唯一的理想。他常给孩子们讲革命故事,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国,什么是家,有了国才有家的道理。有时把曾经抗战时的军服、生活用品拿来展示,让孩子们大开眼界,告诉孩子们懂得能把小事做好的人,一定能成就大业。教育学生爱国,爱家,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好好读书,好好做事,好好做人,这就是热爱祖国。
何老感慨“我视教育为生命,多次赢得上级的称赞和家长的好评,82年,和杨龙成赴北京参加了全国优秀教师表彰大会,终身难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