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河南郑州2015年7月27日电(陈卓、马树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道出的是长征时期红军战士们铁一般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然而当代大学生的红色爱国革命精神却在日渐淡化,为弘扬和宣传延安的革命精神。7月20日至7月25日,在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采红”实践团深入延安革命老区,进行了“寻红色足迹,访延安旧址”的一系列有关红色精神的实践活动。
7月21日,小分队首先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位于宝塔区西北延河东岸,距城1公里处,始建于1950年1月,原馆址在南关交际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革命纪念馆之一,其展馆正门上方悬挂着红色匾牌,上有郭沫若1971年来延参观时题写的馆名。
“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内,小分队队员们在解说员的解说下重温了在延安时期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和辉煌业绩。队员们认真地看着一件件历史文物与图片,深切体会到了当时红军将士们所处环境的恶劣、进行革命斗争的艰辛。队员们深切感叹:“当历史与现实交织,灵魂与思想碰撞,每个人都会为之激动。”
下午,实践小分队一行人来到了延安八一敬老院,看望老红军。延安市八一敬老院建于1959年,目前,在院休养人员180名,有老红军6名,老八路及解放战争以来的复转军人174名。其中,年龄最大的97岁,最小的67岁。
看到敬老院老人们在党的关怀之下,每个人都身体硬朗,健康状态良好,幸福的安度晚年,队员们心中也格外开心。在慰问中,八十七岁的老红军刘泽民对小队员们异常热心,不但带领队员们参观了整个敬老院,还给他们写下了祝福语,鼓励其好好学习,将来对党的事业发展多做贡献。在离别之际,老人还依依不舍,湿润了整个眼眶。最后,“采红小分队”代表学校与敬老院签订了教育基地的文件,以方便以后能让更多大学生来敬老院接受红色再教育。
7月23日,实践团队的队员们走进群众当中,了解红色文化对当地生活与思想的影响。小分队以“传承红色文化 弘扬延安精神”签名活动为契机,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走上街头,真正了解革命精神在这座城市的传承与发展。“在如今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人们爱国主义精神日渐淡化,你们大学生的延安红色文化的宣传很有可行性也很有必要。”57岁的当地老人冯马握住队长樊鹏帅的手深切表示。
“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在延安的第四日,小分队一行人参观了宝塔山、枣园和杨家岭等革命遗址。队员们参观了中央大礼堂、中共中央办公厅旧址和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同志的窑洞旧居,认真学习了其中陈设的各种图片和文献资料,互相讨论、彼此交流,一同重温当年那些峥嵘岁月。这些革命旧址,就像一幅幅活的教科书,把小分队队员们带进那个激情的年代。
时间会带走一些该带走的东西,也会留下一些该留下的东西。历史在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环峙的延河中转了一个弯,又大步东去,但在延安,杨家岭的灯火和枣园里的灯光,已经成为一种信仰的象征,将永远在中国青年心中闪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