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湖南长沙2015年2月13日电(吴力斌)2015年2月12日,原岳麓书社文学室主任、编审梅季坤携作品长篇小说《潇湘梅》来到我馆,将作品无偿捐赠给了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刘少奇同志纪念馆馆长罗雄接受了捐赠,并为他颁发了收藏证书、赠送了罗雄馆长主编的《刘少奇故里与风范丛书》。
今年75岁的梅季坤,退休后重拾因文革而中断的“作家梦”,忍着病痛伏案写作,历时5年创作出展现湖湘历史风云、融家事国事为一体的长篇历史文化小说《潇湘梅》。
《潇湘梅》分为上、中、下3卷,共136万字。小说叙述了从清咸丰十年至今,一个宁乡稻农世家在150年里,走出山乡,走向全国的大故事,塑造了梅继思、梅雅诚、梅子西等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小说中的梅家,是以梅季坤的先人和家族为主要原型,写了四代人的命运。《潇湘梅》将湘军征战、辛亥革命、湖南农民运动、长衡保卫战、土改、反右、文革等重大历史事件融合进来,以家族的变迁折射民族的兴衰,犹如一部民族生活秘史。
这部小说,梅季坤先生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构思。当时他看过一本《宁乡人民革命史》,其中介绍了他一个叔爷爷的革命事迹,才知道原来自己家族里还有这样可敬的人物,这激起了他创作的冲动。而从小他就听父母讲了不少前人的故事,翻阅族谱后,他发现梅家有参加湘军征战的,有加入共产党、国民党的,有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知识分子。家族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让他决心写一部“可以流传下去的小说”。经过多年精心构思,进入古稀之年就动笔了。
梅季坤1939年出生于宁乡农村,父母勤劳俭朴。他从小喜欢看书,读小学时就看石印本的《封神榜》、《西游记》、《水浒传》,读初中看了《谁是最可爱的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对作家心生崇拜,就有了作家梦。
1957年,他如愿以偿踏入中山大学中文系。各种运动接踵而来,常常要下农村、矿山参加劳动锻炼,很多同学耽误了学习,而梅季坤抓住一切间隙如饥似渴地读书。1982年,他成了古籍编辑,先后任岳麓书社文学室主任、编审等,20余年里著述颇丰。
退休后,极为丰富的社会经历、几十年来的书海博览,以及对自己家族的深入了解,他愈加想写一部小说,抒发心中的家国之情,展现湖湘灿烂的文化。进入古稀之年,梅季坤终于握起笔,开始编织梅家150年四代人的家世传奇。
梅季坤说,一部好的小说,不能只有人物,还要从中看到时代的完整面貌。《潇湘梅》中,完整体现了湖南民俗民情民风以及湖湘文化。同时,他创造性地运用了湘方言,这不仅反映在人物的语言对话,还表现在叙述风格上。极具特色的上宁乡方言,借此得以抢救性保存。
为了避免方言给读者带来阅读障碍,老先生在书的最后附录了一个上宁乡方言词汇表,也在文中做了一些脚注,方便读者查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