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特稿精选>>正文
张金峰:劳模是怎样炼成的——为纪念前辈楷模吕玉兰诞辰七十五周年而作
2015-01-09 09:38:18
作者:河北省邱县县委 张金峰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玉兰带领全村干部群众抗洪救灾的举措,显现了她和全村干部群众不畏艰险、同心协力、以人为本、为民负责的精神。

    ——组织干部群众人力抗旱。1966年,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旱,为了保住东留善固村离井远的村西北几十亩玉米,吕玉兰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开展抗旱革命竞赛,用大小水桶担水浇地,在排子车和“小土牛”上装着水包或大缸运水浇地,他们以顽强的精神和竞赛的劲头,战胜了持续8个多月的干旱,粮食亩产一跃过了“长江”。

    玉兰组织干部群众人力抗旱的办法,呈现了她和全村干部群众为者常成、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

    ——东留善固发展成为一个林茂粮丰、五业兴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经过吕玉兰和全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东留善固的自然面貌和生产条件终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这个本来有名的“穷沙窝”,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林茂粮丰、五业兴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粮食亩产在1966年上《纲要》即《1956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要求的亩产400斤的基础上, 1969年过“黄河”即亩产500斤,1972年跨“长江”即亩产800斤,1973年超千斤,亩产皮棉也突破了百斤关。从1973年起,东留善固粮、棉亩产一直保持在粮食超2000斤和皮棉过百斤的高水平上,每年向国家贡献的粮食和棉花,抵得上几十个村或几个公社。大队还购买了2部汽车、3部大型拖拉机和12部小拖拉机。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东留善固发展成为一个林茂粮丰、五业兴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辉煌成就,体现了玉兰和全村干部群众的爱国精神。

    ——拆旧房,建新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经济获得大发展的坚实基础上,吕玉兰和她的同事们又开始了建设新农村的战斗。他们从1976年开始,齐心合力,精心规划,统一施工,苦干4年,先后整修主街4条,胡同20条,建房1620间。到1980年,全村男女老少全部搬进了新居。《邢台日报》1978年8月23日发表的一篇通讯中,用极其兴奋的语气,这样描绘东留善固村的新面貌:“如今,我们来到这里,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种新景象:一幢幢新盖的红砖瓦房,整整齐齐;新建的南北大街上,一串银珠似的路灯当空悬挂,两旁的白杨、绿柳秀丽挺拔;那一望无垠的田野里,谷子弯腰,玉米挺立,豆棵摇铃,棉枝压蕾;郁郁葱葱的果林里,沉甸甸的苹果、鸭梨结满枝头……”

    吕玉兰和她的同事们拆旧房,建新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壮举,展现了她和同事们“为有实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

    通过以上事例,不难看出,吕玉兰是实干的榜样,不愧为中国妇女的骄傲,不愧为劳动模范,不愧为劳模的杰出代表。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是,爱国为民、艰苦创业、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玉兰精神,对于我们来说,永远都不会过时,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今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途上,依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依然面临着许多这样那样的束缚与条条框框,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弘扬玉兰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敢为人先,无私奉献,披荆斩棘,破浪前进,努力投身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社会实践中去,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附:参考阅读书籍、资料

    1、《河北农民报》(内有吕玉兰连环画,第二、三版。),1966年3月16日出版发行。
    2、《英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吕玉兰》,中国青年出版社1966年6月出版。
    3、《东留善固风云》,农业出版社1978年2月出版。
    4、《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内有吕玉兰诗“毛主席呵,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上”,第1——3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77年5月出版。
    5、《农村文化》(内有吕玉兰连环画,第9——15页。),农村文化社、农村读物出版社1966年5月出版。
    6、《接革命班、掌阶级印》,人民出版社1966年11月出版。
    7、《十个为什么》,中国青年出版社1966年6月出版。
    8、《接革命班、掌阶级印》,汤阴县妇女联合会1966年7月翻印。
    9、《中国青年》(内有郭楠柠、陈汉涛报道“党的好女儿——吕玉兰” 第2——9页。),中国青年社1966年4月出版。
    10、《歌唱吕玉兰》(第三集),临西县文化馆1966年3月编印。
    11、《名人传记》(内有尧山壁文章“著名女劳模吕玉兰与记者江山爱的历程”,第55——61页。),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
    12、孟燕君:《吕玉兰》剧本,1995年至1996年3月根据江山的同名报告文学改编。
    13、乔培服、冯占臣:《我心目中的吕玉兰》,中国文化传播出版社2013年3月出版。
    14、于俊祥:《吕玉兰的品德和风范》,中共临西县委组织部2014年4月出版。
    15、江山:《吕玉兰》,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4月出版。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江山:中国萧军研究会与中华道医会首届高层论坛在京举行(组图)
·下一篇:无
·劳模是怎样炼成的——为纪念前辈楷模吕玉兰诞辰七十五周年而作
·特稿:劳模是怎样炼成的——为纪念前辈楷模吕玉兰诞辰七十五周年而作
·赞人民公仆吕玉兰
·东留善固“五大傻”在一起交流学习毛主席著作体会
·1993年3月,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福州市人大主任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到石
·1990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李瑞环与吕玉兰亲切交谈
·1970年9月,中共九届二中全会期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北京军区第一政治委员
·1987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来到石家庄考察工作,吕玉兰特地去看望他,俩人
·1978年9月,中共中央党校举行开学典礼,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副主席叶剑英、邓小平、汪
·1987年,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大姐与吕玉兰一家合影留念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劳模是怎样炼成的——为纪念前辈楷模吕玉兰诞辰七十
张金峰:劳模是怎样炼成的——为纪念前辈楷模吕玉兰
特稿:劳模是怎样炼成的——为纪念前辈楷模吕玉兰诞
特稿:中国萧军研究会与中华道医会首届高层论坛在京
中国萧军研究会与中华道医会首届高层论坛在京举行(
江山:中国萧军研究会与中华道医会首届高层论坛在京
特稿:中国萧军研究会与中华道医会首届高层论坛在京
雷锋是中国品牌世界精神
汤山能否学汤池?
赞人民公仆吕玉兰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习仲勋生平年表
毛主席语录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