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正午,阳光明媚。
敲开某部政委陶贤锋的办公室,他还没休息,正在书桌前凝神运笔、挥毫泼墨。近前一看,是朱德总司令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场上写的一首诗《寄语蜀中父老》——“伫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战士仍衣单,夜夜杀倭贼”。20个大字遒劲有力,笔酣墨饱,
生于安徽芜湖的陶贤锋,1982年入伍当了兵,后来上军校,从排长到连主官再到团机关干事,一直在基层摸爬滚打,然后又到北京机关管群众工作、文化宣传、组织干部等,最后任团政委、师级单位政委。一路走来普普通通,却因荧屏上的几度“亮相”被广为熟知。朱德特型演员——这另一重身份,既是认可,也是挑战;既是上帝打开的“另一扇窗”,也是人生道路上别样的风景。
据陶政委回忆,自2005年第一次演朱德起,他已在影视剧、话剧中演了十几次朱老总。如今“半路出家”的他除了演朱德,也把表演的触角向外延伸,他说只要用心学习、潜心揣摩,不是科班出身也能出成绩。谈及扮演“伟人”的感受,他更多提到的是学习朱德总司令的崇高品德和革命精神,“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心血浇灌的红色沃土,值得我们这个时代每个人去细细耕耘!”
于是在这个室外艳阳高照、室内翰墨飘香的午后,我似乎又回到了那个红旗漫卷、号角声声的年代。
笔 者:您当时是怎么走上特型演员这条路的?
陶贤锋:首先外形上得像,我军校毕业以后穿着新式军服回家探亲,家里人说一看就有朱老总的派头。上军校时我就是队里的文艺骨干,吹拉弹唱样样都能来两下子,后来在部队一直从事政治工作,跟文艺接触得还是很多的,也组织过一些大型的文艺晚会,但都在幕后,对于上台演朱总司令,想都没想过。2004年我从第二炮兵机关到部队任职,为了活跃基层文化生活,我们会自编自导自演一些节目,部队排一个情景剧,里面有一个朱老总的人物形象,就觉得我长得挺像的,就开始演,这一下就演了10年。
笔 者:作为“非科班”出身,您又是如何在这条路上探索、坚持的,军人的身份是不是对您饰演这些角色也有所帮助?
陶贤锋:帮助确实很大,一个是在部队从事政治工作多年,对党史军史还是研究了许多,包括在中央党校上研究生学的也是相关专业。当时就对朱老总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历史资料和影像资料十分关注,特别是走上了扮演朱老总的这条路之后,相应的资料书籍也都买了很多,模仿着学呗,我是芜湖人,四川话不会说,就专门找了一些四川方言的影视资料学习,还专门跑到朱德的家乡四川仪陇待了一段时间,了解朱老总少年时代在家的一些情况,包括当地的语言。体验生活嘛!我现在说四川方言已经是轻车熟路了,只有持之以恒地用心学,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的。
第二个是对剧中人物的情感能够真正感同身受,就会把握得更准一些。譬如拍《国家命运》这部反映“两弹一星”的电视剧,因为我当兵是在某通信工程团,而这支部队的前身就曾经保障过“两弹一星”任务。我当兵那会儿就已经很苦了,官兵挖电缆沟,不分昼夜,不问艰辛,那真是眼里只有任务,肩上只有责任。再联想到60年代国家下决心搞“两弹一星”工程,就更苦了,那种价值追求不是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衡量的,就是一种精神和信仰。自己演的时候触动就非常大,所以演绎红色题材影视角色,单单熟悉剧本、钻研表演技巧还不够,还必须有自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对革命先辈的真挚感情在里面。
再有就是跟着扮演朱德的王伍福老师学习,向前辈们请教。包括演毛泽东的王霙老师、东方子老师,演邓小平的卢奇老师、戴宝明老师,演周恩来的刘劲老师、郭伟华老师,只要有机会我都认真虚心地向他们请教。他们也都很热情、很乐意和我交流。
笔 者:您现在在圈里也算“小有名气”了,这种经历反过来对您又有哪些影响和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