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体学是湖北人民的好省长,有口皆碑,被誉为“官场的一杆旗帜”。他党性强,立场坚定,坚持原则,能征善战,勤政廉洁,体恤民情,善做群众工作。本文讲述的是张体学任大冶地委书记时到通山县蹲点,进行土地改革的故事。
大幕山及其周边是张体学战斗过的地方。1945年,他率部为王震率领的南下支队作向导,并肩作战,转战鄂南,并取得山口铺战役胜利。新中国成立后,脱下戎装的他担任了中共大冶地委书记。他忘不了通山,那山有战友倒下的身躯;那水有战友流出的血液;还有自己负伤后被通山老乡舍命相救的那一幕。可是,当他把土改试点选在自己战斗过的地方时怎么也没有想到,土改工作并不亚于战场上的厮杀,于是,有了地委书记张体学三访杨杰水的故事。
一访杨杰水
通山县是山区,位于鄂南的九宫山与大幕山之间,现属咸宁市。新中国成立之初,咸宁属大冶专区,张体学任地委书记。通山是全省匪患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剿匪任务重。通山待剿匪任务基本完成后才开始进行土地改革,比其他县晚些。
1951年11月,张体学书记偕夫人林少南及随行工作人员来到了通山。张书记向县委说明来意,交待了工作后,提出要在大路乡焦夏村办土地改革试点。县委雷厉风行,迅速抽调干部组成工作组,随张书记进驻焦夏。
张书记一到焦夏,就向工作队员讲述了自己与战友在通山抗日的经历,介绍通山人民的光荣革命传统,教育大家要关心群众疾苦,依靠群众开展工作,夺取土地改革的胜利。
土改与打仗一样,也要选择突破口。这个突破口不是先分哪个地主的田,而是哪个贫雇农先站岀来分。通过访贫问苦,一个苦大仇深的人的名字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个人叫杨杰水。杨杰水的父亲叫杨荣华,是当年的红军连长,为掩护部队安全转移而壮烈牺牲,撇下孤儿寡母。他母亲姓宋,舅舅是邻村宋家祠人,名叫宋同岗,是“反共团”的一个小头目。宋同岗曾把亲姐姐抓去,严刑拷打,要姐姐说出红军和共产党的秘密,追问枪支弹药,杨母宁死不屈。气急败坏、丧心病狂的宋同岗竟用老虎凳把姐姐的腿压断了,成了残疾人。倔犟的杨母就这样,在党组织和好心人的帮助下,含辛茹苦,把杨杰水拉扯成人。杨杰水长大后学了木工手艺,勉强糊口度日。母亲为自己付出太多,杨杰水也对母亲无微不至地关照,百依百顺。
杨杰水根子正苗儿红,是张书记十分理想的工作对象。于是,张书记把杨杰水找去,做思想工作,动员他岀来参加土改。按常理,有如此苦难身世的杨杰水会义愤填膺,爽快答应。可是,杨杰水一言不发,回去后也不回信,挑着木工担子去半坑做工去了。
二访杨杰水
对于张书记来说,半坑并不陌生,那里曾经是他率部驻扎的地方,还和王震、王首道等一起召开过党政会议,这里距杨杰水的家只有几里山路。通山把跑熟了或经常去的地方叫“脚板底”。焦夏、半坑、山口铺是张书记的脚板底,于是他来到半坑,找到了杨杰水。杨杰水一边做工,张书记就一边做工作,开导杨杰水。杨杰水也知道,参加土改是好事。但是,他还没有忘记自己的亲舅舅把母亲整丈残疾的往事。杨杰水总是低着头,噙着泪水,一声不吭。分人家的土地?解放才几天?杨杰水口中不说,张书记也知道他的心事,继续做工作,打消他的顾虑。面对这么亲近和善的地委书记,惦量着书记的肺腑之言,杨杰水终于开口了,说:“我回去和我娘说。只要他老人家答应,我没有话说。”张书记长长地嘘了一口气。杨杰水识好歹、知抬举,让这么大的领导跑这么远的山路来请自己,实在过意不去。于是,杨杰水与张书记一起回到了家。
江北新四军驻半坑的电报房
当晚,杨杰水把张书记到半坑找他谈的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母亲。母亲叹着气,又沟起了对心辛酸往事的回忆。母亲说:“儿啊,你爹是怎么死的?为革命,我们家死了一个,再死不起了,你是独生子,还指望你传宗接代呢!你娘这两条腿是怎么残的?也是为了革命,是你的亲舅舅弄残的。他不仁,我不能无义。这仇能报吗?冤冤相报,报得清吗?姐弟同胞都这样无情,还有谁跟我亲?好好去做事吧,别再惹是非了。”老妈一番话,让杨杰水无话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