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北京2015年1月15日电(李蔚)
作者按:此文完成后,曾通过秘书请示温家宝同志:是否可以报道?行事低调的总理不同意发表。于是,就压了下来。黄老已于2014年12月1日逝世,现发表旧稿,以为纪念。——2015.1.14
前排自左至右:高宗一(黄老夫人)、黄静波、温家宝。(中红网红色图库)
2007年6月10日,星期天,劳累了一周的人们正在休闲。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冒着炎热,驱车来到北京市朝阳区,看望居家休息的陕北老红军黄静波同志。
黄静波是陕北绥德人。1934年十五岁时,参加少年共产主义青年团,投身家乡的红军土地革命斗争。1942年,在陕甘宁边区清涧县担任县委书记兼县长期间,因工作出色,毛泽东同志曾亲笔题词,为他颁发过奖状。改革开放初期,在中国的南大门——广东任副省长五年,为刚刚兴起的改革开放事业操劳。此后,调任青海省任省委书记、省长。
此次看望前约半个月,温家宝总理曾亲自打电话,想约定时间,适逢黄老外出。这次见面的时间,是后来由总理的秘书代为约定的。
上午10点半,温总理到达,黄静波的家属子女二十多人,在门廊列队,热烈鼓掌欢迎,向总理问好。温总理同大家一一握手。看到黄老孙媳怀中的两岁男孩,亲切地摸着他的头,问:“这是……”。得知是黄老的重孙,他点了点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温家宝在甘肃省地质局工作期间,经常到青海西部进行勘探。他对黄老说:“那时我的工作单位在兰州,但工作主要在青海。每年开春,我们经由河西走廊,过酒泉,走三天,进入柴达木盆地,冬季飞雪时回去。六年时间,年年如此。除了昆仑山、大武等地我没有去过以外,我到过青海的许多地方,同藏民熟。我爱喝酥油奶茶。最近,我又去了一趟青海,看望了那里的工人,还去制造原子弹氢弹的221厂旧址参观,在那里住了一夜。”
黄静波对青海省的改革开放事业有相当的贡献,而为青海人民所牢记。过去有人形容青海:“山上不长草,农牧民不洗澡,房顶上能赛跑,有钞票也花不了。”黄老在青海工作期间,经过调查研究,认为情况并非如此。他说:美国西部的开发唱响了美国发展的主旋律。苏联对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正在进行中的开发,则被外电评为“这个庞大的欧亚的心脏地带会成为决定世界平衡的中心”。黄老认为:包括青海在内的中国西部的开发,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类似的重要价值。他为青海的改革开放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开端,奠定了基础。黄老工作扎实,极得人心。在青海前三十六年的十一任省长里,唯有他与王昭同志被群众誉为“青天”。
青海的土地面积占全国1/13,而人口却不到全国的0•4%。但按人均拥有的潜在财富算,青海却居于全国的前列。他对温总理说:“青海不是贫,而是富。改变面貌,要靠改革开放。但是,我按中央方针在青海搞改革开放,有人却说这是‘超前’。”
总理说:“青海不是穷,是一块宝地。青海大有希望。你从开放的广东到闭塞的青海,搞改革开放;你在那里不容易。(那时青海的改革开放)刚开始啊!你的工作取得了成绩,青海的发展,埋没不了!搞改革开放,多亏(当时)‘超前’。如果一直‘超前’,青海(今天)也许变化更大。”
这时,黄老的儿子黄少南进来为总理斟茶。总理问他多大了?少南说:“68”。总理说:“数兔?比我大两岁。”黄老的夫人高宗一同志在旁会心地微笑。
总理说:“青海地广人少,矿产资源丰富。青海的水利建设很重要,我也很关心。为保护三江源地区(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的发源地)的生态,国务院拨了70个亿。”
青海的牛羊肉,由于自然原因,味美而不膻,大批青海土民现在全国各地经营青海餐饮业。在谈到青海的牛羊肉时,总理感慨地说:“青海的牛肉面,出来了30万人。”——总理对青海的情况可真熟!
黄老开发青海的业绩,各地报刊当时曾经广为报道。著名作家苏叔阳、秦牧,记者徐开垒,报告文学家李南山,散文名家邢秀玲等,都有撰稿。青海省外贸厅办公室李顺国同志将有关报道汇集为《公仆的辉煌——黄静波省长开拓青海纪实》一书,交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笔者藉机给总理递上一本。总理看了看封面,翻了几页,说:“谢谢。”
总理听说黄老今年正好八十八岁,高兴地为他预祝米寿。他赞扬黄老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全国解放以来,几十年间,为党和人民作了有益的工作。希望他保持精神愉快,健康长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