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赴遵义、川北、会宁重走长征路暑期社会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14位成员于8月8日在遵义集合,开展跨3个省、历时13天、以“亲历长征之艰辛,弘扬长征精神”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据采访调查结果以及亲身经历,长征精神在当代的传承与弘扬情况着实堪忧。
9、10两日,实践团14位成员分成三组,在凤凰山广场、红军街、烈士陵园等地采访了游客与当地居民,不同的人对长征的看法不尽相同。虽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林黛玉,但有一些相同的地方可以简单地一并概括。在此将被采访者分为以下几类:
1、长征文化的记录者:所谓的“记录者”,是指单调的记录事件,被动地传播长征文化的人。这部分人大多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他们已习惯了只有一种答案,他们可以把长征当作历史事件背出来,清楚地记得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所述与历史课本无二,不带有任何个人情感。那个年代的人已经习惯了牢记历史而不是去评论历史,把历史高度还原保留。
2、长征文化的主观认识者:这部分人大多是有工作经历的中年人或是对长征比较了解并且认真思考过的青年人。他们的观点各样,但也不无道理。他们中有人认为长征就是一次逃亡,而这次逃亡的胜利果实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有人则认为长征精神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已经被弱化,变成了口头上说说而已的空谈,更多的所谓艰苦奋斗的精神需要我们在不断学习工作成长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只要有了经历,自然会明白很多道理。
3、长征文化的被动接触者:这部分人大多是在校青少年。他们对长征的认识来源于老师、爱国主义性质教育的郊游、影片资料,能够说出大多颂扬已久的经典故事摘要,知道长征精神的精髓,但对长征精神没有明确的概念,甚至和改革开放混为一谈的都有之。
4、长征文化的传播者:这部分人大多是有孩子中年人和亲历中国变化的老年人、老红军。中年人承担了教育下一代的重任,长征精神自然成为教育下一代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父母必须去了解这些宝贵的精神,这样薪火相传才能使长征精神永远被世人所铭记。而老一辈则不一样,他们亲身经历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内心深处感激社会,他们愿意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向所有人传递长征精神,他们不吝啬与任何想与他们交流的人谈及那段伟大的历史。这类人才是真正将中国文化保留下来并传承下去的有功之人。
5、不了解者:这部分人不占少数,以外地游客居多,当然也不乏一些年龄偏小的学生和老年妇女。学生和部分老年妇女不了解是因为受教育程度低,而外地游客不了解则是因为不感兴趣,即便到了红色旅游圣地,也只是单纯地为了游玩,至于读书年代时所学则早已还给了老师。
笔者认为,不了解的外地游客所代表的是非红色城市居民中的大部分。在红色城市,政府时常组织红色相关的活动,家中老一辈的家长自小教导,学校老师也经常会讲,甚至会组织学生去红色旅游景区参观学习。而非红色城市则不然。没有这份历史背景,政府、家庭也不甚在意,要了解的话就只能靠学校课堂所学和个人兴趣,所以真正了解的人并不多。
13-15日,实践团在四川阿坝州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徒步体验,结果非常差强人意。三天徒步总程不到60公里。这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当年的红军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仍然能完成历史壮举二万五千里长征,为什么实践团在条件好得多的情况下却一天最多只能走21公里?是身体素质不够好还是信念不够坚定?革命先烈们所具有的精神品质实践团成员们又继承了多少?父母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和一切所需要的物质,实践团成员们从没有过任何有关艰苦的体验。因为从没有吃过苦,所以不知道“艰苦”二字到底代表了什么;因为从没有远距离徒步,所以想象不到日行80公里是什么概念;因为从没有挨过饿,所以无法理解到底饿到什么程度才会把草根、树皮放进嘴里吃。因此也没有那种在极度艰苦的环境下磨练出来的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