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第五次全国政协会议召开,王定国被特邀为政协委员,参加文物委员会的工作,整理、撰写、出版《谢觉哉传》、《谢觉哉书信集》、《谢觉哉日记》、《谢觉哉评传》、《谢觉哉影像集》等,为革命抢救和保存了一大批精神财富。从此届政协开始,她连任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在救济福利组工作,为党和人民做了许多工作。
1983年秋天,王定国来到了阔别40年的兰州,在兰州她目睹了兰州的巨大变化,切身感受到了新兴工业城市欣欣向荣的气息。这里曾是她战斗、生活过的地方,这里给她留下了永生难忘的记忆,无数西路军将士的鲜血洒遍了这片疆土,当年失散的许多同志也居住在这里,她也党收到他们的信件,向她诉说心中的委屈和面临的种种困难,她一直想去看他们,了解一切,这次应甘肃省党史部门和邀请和伍修权来到了兰州。重访甘肃是她多年的心愿。许多健在的老战友,老朋友都去看望她,并向她介绍甘肃的巨变和解放以来的许多动人事迹,共同追寻、加快那些永远难忘的过去。在深谈中,反映出流落西路军老战士的政治、生活等待遇问题,使她深感不安。当年西路军失败后,一批被俘和失散的西路军战士,因各种复杂的情况和原因,未能重返革命队伍,流散在甘肃河西及青海一带,并长期定居。现在这些人都进入人生的晚年,由于历史的原因,生活中面临着许多困难,无法得解决。道德,在政治上长期受不公正的对待。“文革”中更是倍受摧残;在经济上普遍处于困境,连看病吃药的钱都很困难,有的人长期病卧,政府部门虽做了一定工作,对他们进行接济,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她深情地说:“世界上哪有只打胜仗的军队。西路军的失败,这些同志什么责任?不解决好这批同志的问题,对党的军队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面对老战友的处境,她的心情十分沉重,对于她来说,她觉得这是火烧眉毛的事儿,这些流落红军现都年事已高,实在是等不起了,他们的政府生活待遇问题已到了必须认真解决了的时候了,现在不好解决,后来的人不了解这段历史,就更难解决了。她及时和兰州军区主要负责人肖华商量,决定由她和兰州市的黄景渊、北京来的洪炉一道深入到河西青海等地进行调查,如实向党中央反映真实情况,求待问题的解决。
她到青海、张掖与当地政府领导座谈,了解情况;到流落西路军老战士家中,发解他们的生活和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经一个多月的调查,她把抽掌握的情况汇报中央,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建议。她的报告引起了党中央的重视。批示国家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共同研究,发了文件提出:政治上改变称谓,不再叫红军流落人员,称为红西路军老战士;改变政治待遇,发放生活费,实行公费医疗;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安善解决他们的家属和子女就业、就学等问题。这个文件下发后,西路军流落人员的政治生活待遇得到了解决,各地民政部门给他们颁发了“西路军老战士”荣誉证,每月每人发给40元的生活费,医药费也相对得到了落实。并随着物价的上涨和经济的发展,生活费也逐年增加,现每月享受33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落实红军经常与王定国通信,王定国也时刻关心着他们的生活情况,当她得知这些老战友们个个都幸福的安度晚年时,内心有说不出的高兴。
王定国她不仅关心她的战友,而且关心河西的建设。1984年河西地区的民乐县要新建一座中医院,以解决山区缺医少药的困难。中医院在筹建中缺少资金,医院派员到北京找王定国,王定国积极找有关部门领导同志商议解决。在王定国的关心与帮助下,民乐县中医院的建设得以顺利进行。
1996年,是王定国第三次来张掖。这次是与高金城烈士的儿子高士杰到张掖收集有关资料,拍摄有关资料片。在张掖三、四天间,她与西路军老战士王玉春、茎桂芳等见面,并给他们每人100元钱。还召开了在张掖市西路军老战士座谈会,和他们一道观看有关反映当年西路军情况的资料片。期间,还参观了高台烈士陵园,向烈士墓敬献了花圈,并题写了“烈士陵园物候新,魏峨遗像见成仁,将军虽死山河在,留取丹心照后人”的诗篇,寄托了她对战友的司令和对河西人民、河西大地的关爱之情。在做好政协工作的同时,她积极发挥伤势,为保护好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尽力,她与一些老同志组织成立“中国老年文物学会”,她任副会长。1987年又组织成立“中国长城学会”,担任副会长和秘书长,参与组织长城所跨越的十省市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拍摄《万里长城》、《长城风情录》、《望长城》等系列专题片,她的勤奋与奉献,得到了组织和人民的认可,1990年被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1994年春节,81岁的她在生日之际特作《八十抒怀》一首,聊作今生小结:
八十余年弹指过,峥嵘岁月度春秋。 挥戈学文术真理,忠心赤胆为国酬。 旧社会成新社会,青发人变白发人。 回首一生何所求,愿把涓涓付巨流。
(作者系张掖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馆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