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杰出政治家、出版家、中华现代新闻记者邹韬奋先生,原名恩润,原籍江西余江县人。1921年入圣翰大学文科毕业后赴英留学。1926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时事新报》毕生从事新闻出版。1931年“九•一八” 事变后,他极力反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1932年创办进步的生活书店。1933年初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大同盟,同年7月被迫流亡海外。1935年8月回国后,积极参加中共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先后在上海、香港主编《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1936年11月2日深夜,国民党以“危害民国” 罪,逮捕邹韬奋和救国会的其它领导人,沈钧儒、李公仆、沙千里、史 良、章乃器、王造时等,制造了震惊中外“七君子” 事件。243天囚禁狱中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风范及英勇的斗争精神。经中共多方努力营救获释后仍坚持参加反对蒋介石反动政策的斗争,继续主编《抗战画报》《全民抗战》等进步刊物,自觉接受党的指示,开展抗日救亡的文化工作。
皖南事变后,再次被迫流放。1941年邹韬奋极力抗议国民党的倒行逆施行径,愤然辞去国民参政员之职,只身一人,离渝赴港。与茅盾等人撰文提出坚持抗战,实行民主政治等主张。决心“愿以光明磊落的辞职行动,唤起国人对于政治改革的深刻注意与推行“。1942年末几经周折到达苏北解放区悉心考察抗日根据地的状况。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邹韬奋因积劳成疾不幸患耳癌,被迫回沪就医。1944年7月24日与世长辞,骨灰移葬延安,享年48岁。中共中央接受他遗书申请“请中国共产党中央严格审查我一生奋斗历史。如其合格,请追认入党” 并于9月28日致家属唁电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并对其一生从事的伟大事业,给予崇高的赞誉和高度评价。
毛泽东主席挥毫泼墨为其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 。朱德总司令在挽联中称他为“爱国先生;民主先锋” 周恩来先生在挽邹韬奋长联中高度赞扬了他的光辉业绩:“忧时从不后人,办文化机关,组救亡团体,力争民主,痛掊独裁,那怕冤狱摧残,宵小枉徒劳,更显先生正气;历史终须前进,开国事会议,建联合政府,准备反攻,驱逐日寇,正待我辈努力,哲人今逝世,倍令后死伤神” 挽联一气呵成,作墨厚重,写得沉痛悲切,追述逝者光辉业绩和为民主、为和平反独裁,反内战的爱国热情,可谓挽歌中之佳作。
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为此撰挽联:“残山剩水度中秋,凭吊文豪百感苍茫,无非是孤愤韩非,离骚屈子:棘地荆天怀蜀史,低徊往事神州破碎,写不尽宫中黄皓,座上谯周”。 联文笔锋老练,用典帖切,言简意赅,缅怀凭吊之情跃然纸上。歌颂邹韬奋一生创办了六刊一报,在广大读者中间唤起巨大的爱国热情,把一批又一批青年引上革命道路。三次流亡,一次入狱。永远站于大众立场上宣传抗日救国,矢志不移。他一生追求革命真理,寻找光明,从一个民主主义战士最终转变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作为一名文化战士,把新闻出版工作当成革命事业,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民主政治艰苦奋斗,并为之高声呐喊,奋力摇旗,贡献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毕生精力,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一个光辉楷模。
邹韬奋,作为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和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热爱事业“舍己为公,用他的一枝笔为革命利益奋斗一生的精神,永远活在人民心里”。 邹韬奋的名字在新闻界和出版界已如雷贯耳,目前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有三项奖:韬奋新闻奖、韬奋出版奖、韬奋新苗奖。而其中的中国韬奋出版奖是出版界最高个人荣誉奖,于1987年设立,从1990年第二届开始,由中国版协和中国韬奋基金会联合举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