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附2、《尧山大丈夫——任应岐将军传》的作者张耕铸先生在鲁山县纪念任应岐将军就义79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大家好:
我是《尧山大丈夫——任应岐将军传》的作者,很高兴今天能来参加纪念任应岐将军就义79周年的座谈会。任应岐将军是我非常敬仰的一位爱国主义将领。他从一介布衣,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成为一名统领千军万马的将军,但他又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军人,单纯满足于荣华富贵,升官发财,而是竭力追求进步,用毕生的精力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他的人生经历中也曾走过一些弯路,但更多的是在进步的大路上前行。尤其是在晚年,经历了无数坎坷后,终于找到了代表中国未来希望的共产党,完成了从一个旧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战士的蜕变,并为他热爱的革命事业贡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民国时期,河南省境内有两大地方军事武装,一个是刘镇华的镇嵩军,一个是樊钟秀的建国豫军,镇嵩军长期依附北洋军阀,而建国豫军则追随孙中山,推崇三民主义。任应岐曾担任建国豫军前敌总指挥,是这支部队的二号人物。在北伐时期担任国民革命军12军军长,这个地位是很高的。北伐出发时国民政府下辖8个军,这8个军的军长都是后来民国的风云人物。北伐开始后,又收编了黔军3个军,分别授予9、10、11军称号,(这3个军的军长后来都被蒋介石唐生智杀死了。)之后就是任应岐的12军和樊钟秀的13军,可见其当时地位之高。在河南地区的民国军事人物中,任应岐是能进入前十位的,在平顶山地区,更是仅次于樊钟秀。后来,他又是和吉鸿昌将军一起牺牲的,吉鸿昌是河南三大抗日名将之一,大名鼎鼎,家喻户晓,而任应岐却一直籍籍无名,不论是在他的家乡平顶山地区,还是在史学领域,都鲜为人知,这是很不公平的。我之所以写《尧山大丈夫——任应岐将军传》,就是为了向世人宣传任将军,让更多的人知道他的事迹。由于资料有限,加之我的功力欠缺,本书写得不尽如人意,只能算一本抛砖引玉的作品。但也总算是填补了一个以往没有任将军传记的空白,为宣传任将军作了一点微薄的贡献。我希望今后,在任将军的家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能发掘出更多任将军的历史资料,能有人写出更丰富更生动的任应岐将军传记,让我们平顶山地区这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为更多世人知晓。
任将军的后人为任将军申报烈士称号付出了很多辛苦,但一直没有成功,其中有很多原因,我认为重要的一条是任将军知名度不高,以致政府不够重视。当今中国流行眼球经济,很多地方为了吸引眼球,大力发掘本地历史名人,加以宣传,以作为本地区的名片。有的地方没有拿得出手的名人,就弄虚作假,把文学作品里的人物拉出来充数。有的甚至因为找不到正面人物,就把反面人物拉出来显摆,混淆是非,颠倒黑白,实在是可笑、可气甚至可耻。而任应岐将军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是一位堂堂正正的爱国主义军事家,是一位很值得大力挖掘宣传的本地名人,对这样一位重要历史人物,我们的政府却不予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很短视的行为。我觉得我们在座诸位都有责任有义务,积极宣传任应岐将军,加大宣传任将军的力度,让任将军的名气走出平顶山,走出河南,更加为世人所知。那时,就会把要政府宣传变为政府要宣传,那时申报烈士称号我相信就会减少很多阻力,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成功。
这次来了才知道,鲁山县炎黄文化研究会正在组织评选鲁山县十大历史名人,除了刘累、墨子、元结、牛皋四位市级名人当然入选外,其他人都要投票选举。有人对提名任应岐为十大历史名人颇有微词,认为他出身蹚将,还镇压过黄麻起义,不够资格。我认为这是不正确的。潘主席说得好,评价历史人物,一个要看大节,一个要看晚节。任应岐早年曾追随孙中山,参加护法运动,跟随樊钟秀到广州打败陈炯明叛军,使孙中山大元帅府转危为安。后来参加过北伐战争。再后来开展抗日反蒋活动,投身无产阶级革命的行列,直至献出宝贵生命。他的大节和晚节都是正确的,选他做鲁山历史名人,合情合理,实至名归。
文史不分家,当今社会,史学比较冷门,文艺十分热门,尤其影视剧,是最有影响力的宣传工具,如果能拍一部宣传任应岐将军的电视剧,效果肯定会非常显著,极大的提高任将军的知名度。毛主席当年在夸赞丁玲的词中曾写道:“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意思是丁玲一支笔,能顶得上三千精兵。在这儿套用这首词的意思,如果能拍出一部宣传任将军的电视剧,它起的作用,将比我们搞历史的辛辛苦苦宣传多少年的效果要大许多倍。这件事我觉得需要有关部门加以重视。
前几天接到潘主席和袁主席的电话通知,比较仓促,没怎么准备,拉拉杂杂说了一些,可能有点乱,如果有不妥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http://user.qzone.qq.com/627474241/blog/1385345297#app=2&via=QZ.HashRefresh&pos=13853452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