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应岐:生于1892年,河南鲁山县人。曾任国民革命军第12军军长,陆军第49师师长。后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军事参议院参议。1934年11月24日在北京遇害
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28万字的《任应岐将军传》的作者张耕铸先生,1959年出生,现就职于平顶山市科技局。喜欢研究历史,还是一位资深驴友
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的河南省平顶山市张耕铸先生多年心血的任应岐将军研究成果:著作《尧山大丈夫---任应岐将军传》
《毛泽东文集》(第二卷)封面,在这本书里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了任应岐将军
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一版的《毛泽东文集》(第二卷)
《毛泽东文集》(第二卷)P196《反投降提纲——1939年6月10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的报告及结论提纲》,就在这篇文章里,毛泽东提到了任应岐将军。
《毛泽东文集》(第二卷)P212《反投降提纲——1939年6月10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的报告及结论提纲》,就在这篇文章里,毛泽东提到了任应岐将军坚持革命,没有叛变。
《毛泽东文集》(第二卷)P236《反投降提纲——1939年6月10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的报告及结论提纲》,就在这篇文章后面,对任应岐将军的注解。
中红网河南郑州2013年11月8日电(温新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一九三七年八月---一九四二年十二月)收录的《反投降提纲——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的报告和结论的提纲》,文中提到“------然而还有宋、何、邓演达等坚持革命,没有叛变。“九一八”以后,有冯玉祥,有蔡廷锴,有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有吉鸿昌、任应岐,有张学良、杨虎城,有陈济棠、孙科------”
毛泽东的这篇文章中提到的14位“坚持革命,没有叛变”的爱国主义人士,大部分都是民国历史甚至中共党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其中有些更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相比之下,14人中只有一个任应歧,似乎鲜为人知,翻开历史书,几乎很少见到他的名字,甚至很多民国历史的研究者都对他甚感陌生。
近年来,随着任应岐将军后人以及将军家乡热心人士对将军传奇人生的挖掘、整理和研究,爱国将领任应岐将军的高大形象逐渐丰满起来,呈现在世人面前。北京出版的《百年潮》杂志、天津出版的《天津人民抗日斗争图鉴》、《天津档案史料》,河南出版的《任应岐史料选编》中都记载了任应岐追随孙中山先生进行北伐、反蒋抗日以及最后与吉鸿昌将军共同就义的事迹,各记载相互吻合。
尤其是供职于河南省平顶山市科技局的张耕铸先生研究成果颇丰,张耕铸先生历时两年创作完成了《尧山大丈夫——任应岐将军传》,该书28万字,已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发行。
《尧山大丈夫——任应岐将军传》的作者张耕铸先生觉得,作为吉鸿昌将军的同案犯,任应岐将军的历史功绩却鲜为人知,这有失公允。同时张先生坦言:任应岐是一个武装土匪到民国将军,再到共产党人的复杂人物,人都会随着世事的变革而改变人生轨迹,与吉鸿昌鲜明的抗日事迹相比,任应岐的抗日事迹不明显,且有剿共的污点,任将军去世较早,知道他身世、活动情况的人,也大都过世,证言证据还有欠缺,尽管时至今日,任将军的党员身份仍未明确,申报其为烈士有“硬伤”,也增添不少难度。但任应岐将军临刑前遗书中写道:“大丈夫有志不能申,有国不能救,痛哉!”,表达了一位爱国将领壮志未酬的千古遗恨,他与吉鸿昌将军一起积极开展抗日活动,一起被捕、一同被害的事实,刻画出任应岐将军坚贞不屈、宁死报国的英雄形象。
下面就让我们随着时间节点一起认识这位爱国将领。
任应岐:1892年11月5日(农历9月16), 出生于河南省鲁山县仓头乡刘河村一个农民家庭,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6岁,入私塾读书。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13岁,辍学回家务农。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 16岁,考入鲁山县琴台高等小学堂读书。1909年(清宣统元年) 17岁,考入淮阳师范学校读书。1911年(清宣统三年) 19岁,淮阳师范学校毕业。
他在读公学时,便已接受孙中山先生倡导的“只有革命才是解救中国的唯一出路”的思想熏陶。1914年(民国三年)7月,参与堵截白朗起义部队。应募入镇嵩军憨玉琨部当兵,从此开始了他的军人生涯,一生经历颇为曲折。
1918年3月,胡景翼响应孙中山的“护法”运动,树起“靖国军”旗帜,樊钟秀为第二路司令,任应岐为第二路团长。从此,任应岐与樊钟秀一道,坚信中山先生的革命学说,听从中山先生的驱策,效忠国民革命,终生矢志不移。
1923年,军阀吴佩孚为遏制南方革命,派樊钟秀为援粤豫军司令,率部七千余人南下江西。樊钟秀让任应岐派人赴广州与孙中山秘密取得联系,表示愿效前驱。同年10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派林虎亲自率叛军两师3万之众自惠州进攻广州,中山先生已被逼登永丰舰。形势万分危急,孙中山急调樊钟秀及任应岐率部驰援,任应岐率部下英勇奋战三天,击败陈逆,收回广州。对此,中山先生奖勉备至,委樊为豫军讨贼军总司令,任应岐被委为该军副总司令,并将队伍改为“建国豫军”。
1924年9月12日,孙中山誓师北伐。特命任应岐率建国豫军于9月22日先行,任应岐不负孙中山所望,25日攻下仙霞岭,连克江西崇义、遂川,29日收复太和。10月2日进逼吉安,大破蔡成勋部。孙中山先生通电嘉奖称:“北伐连捷,至感欣慰,将士劳苦,尤所悬念,不惜重赏,以竟全功”。任应岐于11月20日大获全胜,奉命折回广州。孙中山特命任应岐为留粤建国豫军总指挥。接着大元帅职务令又任命“任应岐为建国豫军第一师师长兼第二旅旅长。”1925年,中山先生因病逝世后,为了继承和实现中山先生的遗志,任应岐千方百计地为革命保存实力,无论形势怎样险恶,都始终打着中山先生亲自授予的“建国豫军”旗号。
1926年(民国十五年) 1月,被岳维峻任命为豫南游击剿匪司令。5月23日,移防郑州,兼任郑州警备司令。6月24日,赴开封与寇英杰商讨围剿建国军事宜。7月12日,在郑州举行第10师阵亡将士追悼会。8月12日,兼任信郑护路总司令,负责京汉铁路信阳到郑州段沿线的治安剿匪任务。
1927年春,任应岐被委任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军军长,之后接连任命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军事参议院参议。在驻守豫南期间,以十二军军长名义通电全国:“每思以报党者报国,未尝因易地而易心……”从电文内容中可以看出他始终忠于中山先生倡导的国民革命。
1927年8月,日本增兵青岛,企图侵占山东,任应岐携第十二军全体将士率先通电全国,促蒋停止内战,北上抗日。《上海申报》8月15日载:光山任应岐电:各报馆均鉴:“顷闻日军增兵青岛,并拟深入山东,噩耗传来,曷胜愤慨,豺狼野心甘冒不违,阳假出兵护桥之名,阴行侵略陷害之实,既勾结奉鲁军阀,助长中国内乱,复施其鬼蜮伎俩,破坏东亚和平,似此阴谋实堪痛恨,凡属同胞亟应反对,务盼本革命之精神,作外交之后盾,庶我华胄得免沉沦,迫切陈词,不胜怵惕。”任应岐的电文慷慨激昂,其爱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他当时的抗日爱国思想,违背了蒋介石消灭共产党、破坏国共合作的反共路线。其抗日电文使蒋介石极为不满,成了他的心头之患。12月5日,派教导师文清林部镇压中共领导的黄麻起义。
1928年(民国十七年) 2月,镇压中共豫东南特委组织的罗山暴动。1928年春,任应岐在西平一战击败直系河南督军寇英杰,部队猛增至二万人。3月9日,被任命为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4月9日,镇压皖北暴动。因非蒋介石嫡系,在政治方面蒋恐尾大不掉,于是蒋将国民革命军十二军缩编为第四十九师。
1929年春,第四十九师在奉命“调访”途中,在安徽灵泗县境遭蒋介石嫡系设伏围击,几乎全军覆没,只有三千余人突围。
1930年5月,任应岐参加的“中原大战”失败后,隐居平津。1930年冬,任应岐迁居天津法租界,结识了中共平津地区地下党组织领导人刘仁(解放后任北京市委书记),并积极参加了拥护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此后四年间,他在天津出资创办“中州会馆”和“震中中学”(震中有振兴中华和中原之意),并任董事长。培养有志青年,报效国家。1937年天津沦陷,中州会馆和震中中学被日本兵占领,改作兵营和仓库。
1931年(民国二十年) 年初,加入新国民党。10月,向家乡刘河村捐助5000元大洋,建造防匪寨子和刘河村小学堂。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 6月,被南京政府任命为军事参议院(院长唐生智)中将参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