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章 长征 七 大渡河 |
2006-07-26 12:16:47 |
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 |
作者:贾章旺 |
浏览次数: |
|
|
|
|
大渡河由上游雪山、草地奔流而来的河水夹杂着腐烂的草根和黑色的污泥,搅和成灰黄色,所以大渡河又有“铜河”之称。大渡河是红军长征以来遇到的最大的天险。战士们看到,惊涛拍岸,河水奔腾咆哮。五六月间,正值上游雪山融化,河水暴涨的时节。这时的大渡河宽约300米,水深10多米,水流急暗礁多,每秒4米的流速,架桥根本不可能。第二天,天刚亮,由杨得志组织抢渡,刘伯承、聂荣臻亲临河边指挥。
几门八二迫击炮和所有的轻重机枪在河边的有利地形上展开。从周围村庄请来了十几名船工 。由营长孙继先从二连挑选了17名勇士是:第二连连长熊尚林,第二排排长曾令明,第3班班长刘长发、副班长张克表、战士张桂成、肖汉尧、王华亭、廖洪山、赖秋发、曾光吉,第4班班长郭世苍,副班长张成球、战士肖桂兰、宋祥云、谢良明、丁流明,通讯员陈万清。名同志,由连长熊尚林带队,每人带一把大刀、一支冲锋枪、一支短枪和五六颗手榴弹。杨得志一声令下,17名勇士跳上渡船,奋力向对岸划去。在猛烈的火力掩护下,渡船绕过一个个激流、暗礁,很快靠岸。战士们冲上岸去,打垮了涌向渡口的敌人,占领了渡口工事。紧接着,第二船、第三船分别在孙继先、杨得志的带领下又相继过河,击溃了对岸守敌,巩固了滩头阵地。5月25日,红1团完全控制了渡口。并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又获得了两只小船。先后动员了50多名船工轮班为红军摆渡,使后续部队源源不断的渡过河去。
5月26日,红1团的部队还未渡完,红1军团主力赶到了。上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率领中央红军主力也相继到达安顺场。由于这里水深流急,不能架桥,单靠三只小船在几天内渡过全部红军是十分困难的。红军在渡口附近越聚越多,而尾追之敌薛岳部已过德昌,情况十分紧急。为迅速渡过大渡河,中革军委决定,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1师及干部团继续从安顺场渡河沿大渡河北上;中央红军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西岸北进。兵分两路,夹河而上,火速抢夺距安顺场320里的泸定桥。
敌人为确保泸定桥,也正以两个旅在大渡河东岸向泸定桥增援。中央红军主力以红2师红4团为先头部队,在师长陈光,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的率领下,于5月27日从安顺场出发。为抢在增援的敌人之前夺下泸定桥,军委命令他们在三天内赶到。从大渡河到泸定桥,几乎都是蜿蜒曲折、忽起忽伏的单边羊肠小道。左边是嶙峋壁立的山崖,右边是波涛汹涌的河流。指战员先后在猛虎岗、摩西面等地击败川康边防军的阻击,最后一天,红4团冒着暴雨,以一昼夜240里的急行军,于29日晨先于援敌赶到了泸定桥,占领了西桥头。横跨大渡河的泸定桥,位于泸定县城的西面。桥的两侧山峦起伏、悬崖夹峙。桥长101米、宽26米,由13根铁索横拉东西两面(13根铁索象征这座桥是由13个省募捐造起的):9根铁索上铺着木板作为桥面,两侧各有两根作为桥栏。这是大渡河上的唯一桥梁,是联接四川腹地和康藏高原的咽喉通道。泸定桥的东桥头与泸定城相连,守敌为川敌第四旅的一个团。在红军到达之前,敌人已将铁索桥上的木板拆除,只剩下几根铁索链悬在奔腾咆哮的大渡河上。对岸敌人凭险阻击,用机关枪、迫击炮封锁桥头。5月29日下午4时,红4团发起夺取泸定桥战斗。在统一号令下,全团火器一齐开火,由2连12名战士组成的突击队,在连长廖大珠的率领下,冒着敌人的密集火力攀踏着悬空摆荡的铁索链向桥东头冲去。紧跟在突击队后面的3连指战员扛着木 板,边铺桥、边战斗,使后续部队顺利地跟随入城。经过两小时的激战,迅速歼灭了守敌大部,占领了泸定城。沿大渡河东岸北上的红1师在渡河后日夜兼程赶进,消灭了敌人的拦阻后,也及时赶到了泸定城。5月30日至6月2日,中央红军主力顺利通过了泸定桥。蒋介石使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梦想破灭了。
|
|
|
|
|
|
 |
|
|
|
|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