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 井冈山 二 “八七会议” |
2006-07-26 11:16:57 |
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 |
作者:贾章旺 |
浏览次数: |
|
|
|
|
“八七”会议通过了《告全党党员书》、《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任务与策略决议案》、《最近农民斗争的决议案》等文件。指出:“土地问题是中国资产阶级民权革命的中心问题……共产党现时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的有计划的尽可能的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利用今年秋收时期农村中阶级斗争剧变的关键。中国共产党及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2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1925年1月在上海召开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将团的名称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应当在极短期间调最积极的、坚强的、革命性稳定的、有斗争经验的同志,尽量分配到各主要的省份作农民暴动的组织者”。
根据以上决议提出的《湘鄂赣粤四省秋收暴动大纲》明确规定秋收起义的战略是:以农会为中心,号召一切接近农民的社会力量实行暴动,夺取乡村政权,在可能时应夺取县政权,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组织革命委员会,向反革命势力进攻;实行抗租抗税,肃清土豪劣绅及一切反革命派,没收其财产,组织土地委员会,决定土地分配。“八七”会议决定在上述四省发动秋收起义是因为这四省受革命影响最深,革命的主观力量最强。标志是农民都发动起来了:四省都成立了省农民协会,加入农会的会员湖南有451万人、湖北250万人、江西38万余人、广东70万人。当时全国农会会员总数是915万余人,而这四省就占全国的90%。暴动选择在秋收季节,因为此时是农村中阶级斗争激烈的关头。这时提出抗租抗税的口号,动员农民起来向地主豪绅和反动政权发动进攻,最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大会最后选举新的临时中央局,由共产国际代表提出政治局候选人名单,正式委员7人,候补委员7人。正式委员(候选):张国焘、瞿秋白、苏兆征、李维汉、任弼时、罗亦农、邓中夏;候补委员(候选):李立三、周恩来、彭湃、张太雷、顾顺章、向忠发、蔡和森。讨论中,蔡和森、李维汉、陆沉等主张让毛泽东加入政治局,蔡和森、“八七”会议后,蔡和森任中央特派员去北方局指导工作。1931年3月赴香港指导广东省委工作。1931年6月10日被英帝国主义逮捕,后引渡到广州,交给了国民党反动派。反动派残忍地将蔡和森的手脚钉在墙上,用棍棒将他打死,死后把他的前胸和肚子切成碎块。李维汉还提出取消自己,毛泽东则以将参加秋收起义为由,自己不同意加入政治局。最后,共产国际代表提议付诸表决,表决前决定增加政治局正式委员2名。
表决结果,正式委员有:苏兆征(20票)、向忠发(20票)、瞿秋白(19票)、罗亦农(18票)、顾顺章(17票)、王荷波(17票)、李维汉(17票)、彭湃(16票)、任弼时(14票),候补委员:邓中夏(13票)、毛泽东(12票)、周恩来(12票)、彭公达(11票)、张太雷(11票)、张国焘(9票)、李立三(7票)。
8月9日,由瞿秋白主持召开临时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选举瞿秋白、苏兆征、李维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决定由瞿秋白兼管农委、宣传部并任党报总编辑,苏兆征兼管工委,李维汉兼管组织部和秘书厅。瞿秋白实际负责全局工作,那年他28岁。会议决定,蔡和森、王荷波到北方组成新的北方局,以王荷波为书记,蔡和森为秘书,管理顺直、山西、满洲、内蒙、山东等省的工作;张太雷、张国焘、周恩来、彭湃、恽代英、陈权、黄平组成南方局,张国焘为书记,张太雷为广东省委书记;邓中夏负责上海党的工作;毛泽东、彭公达负责湖南省委改组工作,彭公达任省委书记。9月下旬党中央机关迁往上海。
|
|
|
|
|
|
 |
|
|
|
|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