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 井冈山 五 井冈山(一) |
2006-07-26 11:28:22 |
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 |
作者:贾章旺 |
浏览次数: |
|
|
|
|
1927年10月3日,部队集合在枫树坪。毛泽东宣布了行军纪律:说话要和气,买卖要公平,不拿群众一个红薯。尔后,在三湾群众的热烈欢送下,踏上了征途。
下午,工农革命军到达宁冈县古城。宁冈县是深山之中的天高皇帝远的偏僻小县。此县为元代所设,原名永宁县,1914年改名为宁冈。统治阶级取这样的县名,正好说明对官府来说,这里从来也没有安宁过。它历来是被压迫的农民结义啸聚的场所。民国以来,朱聋子的义军出没其间,后来,王佐、袁文才又相继而起。
中共宁冈县党组织负责人龙超清,带领当地群众,在街西文昌宫前的大樟村下,欢迎工农 革命军。这个100来户的农村小集镇沸腾起来。
当天,毛泽东在文昌宫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前委委员、部队营以上党员干部和党的活动分子,还有中共宁冈县委龙超清、龙国恩、萧子南等人。会议历时两天。总结 了秋收起义的经验教训,着重讨论了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问题。
井冈山地处罗霄山脉中段,地势险要,多崇山峻岭,峭壁耸立,森林密茂,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由于离大城市较远,是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地方;革命的一举一动又可能影响到湘赣两省的下游,在政治上有很大的意义;同时,这里有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有较好的群众基础,是积草囤粮、聚集革命力量的好地方。
会议讨论并确定了对袁文才、王佐部队的方针。袁、王部队是活动在井冈山地区的两支农民自卫军,能否正确对待这两支部队,直接关系到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和部队的发展。讨论中有人认为,袁、王部队名为农民自卫军,实则是土匪部队,主张武力消灭,为建立井冈山根据地扫清道路。毛泽东严厉批评了这种意见,强调指出:袁、王部队的成员大多数是贫苦农民,与地主阶级矛盾很深,虽然有地方主义和“绿林”习气等缺点,但是可以改造的;我们不能采取旧军阀大鱼吃小鱼的吞并办法;现在形势是逼迫他们革命,我们只能用文,不能动武,应该主动搞好关系,积极争取他们革命,并通过他们团结井冈山等广大群众。经过讨论,会议统一了认识,确定了对袁、王部队采取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会议并确定在茅坪建立留守处和后方医院。还确定派人分头与中央、湖南省委取得联系。
袁文才,江西宁冈县人,1898年出生,学生出身。在永新县读中学时他父亲病故,迫于负债他休学回家。因不堪忍受谢家豪绅的欺凌,串通村民联合抗捐。谢家豪绅诬告他“通匪” ,搬来官军烧毁了袁文才的家,并打死了他的母亲。袁文才愤然投奔绿林组织“马刀队”。因为腹有才学,行事机敏,多次出谋划策打败了北洋军队的抄剿,一年之后他成为了该队的二头领。
北伐战争开始后,江西省党组织派遣青年学生龙超清偕同刘辉霄、刘克犹等人回到宁冈县,秘密地成立了党的支部,以温习功课为名,在龙江书院的学生中进行活动。在活动中,龙超清等人认识到了武装的重要性。在一次会议上,有个党员提出了把袁文才争取过来的设想 ,支部中有几个党员与袁文才是同学,听后大受启发。龙超清等人首先拜会了县长沈清源,以替县中绅民着想的名义鼓吹招安的好处,取得了县长的同意。龙又到井冈山去游说袁文才。袁文才开头断然拒绝,龙反复陈说,“马刀队”只有利用这一时机才能取得生存和发展。袁文才被说动后,又劝说了大头领。1926年9月初,袁文才率领50余人,带着30多条枪,开到新城接受招安,几天后成立了宁冈县保卫团,袁文才任团总。
1926年10月初,北伐军由鄂入赣,孙传芳将驻于各县的军队调回省城参战。此时宁冈县的党支部动员袁文才率部起义。10月上旬袁文才指挥保卫团包围了县公署和伪清乡局,缴获了枪支、捕捉了沈清源和一批反动官绅,使共产党掌握了全县。保卫团改为宁冈县农民自卫军,成为听命于共产党的农民武装,袁文才为总指挥。
|
|
|
|
|
|
|
|
|
|
|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