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读者提供线索说,在静海县的一个村户家里有一块保存了60多年的红三方面军的“大印”,而历史上关于红三方面军的编制问题还存在很多疑问,那么这块“大印”背后会不会藏着鲜为人知的故事?于是,记者马上联系到这位保存“大印”的老人,驱车来到他的家里。
在静海县王口西边迸庄的一间土房里,80岁高龄的王振江老人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小布包,揭开精心裹着的两层包布,里面是块黄色缎子布,再揭开这层缎子布之后一方手掌大小的石印便显露出来。王老先生说,石印是花玉制成的。记者看到,石印背面刻有党旗标志,正面用正楷刻着“红三方面军指挥部印”9个大字,每3个字1列排成正方形。从外表观察,石印看起来使用次数很少,表面并没有太大磨损,字样清晰。
谈起这块“大印”,王老先生陷入了回忆,边回想边给我们讲当年关于“大印”的故事。那是在上世纪40年代,当时他只有十五六岁,他的大哥在1942年就参加了八路军,是冀中军区纠察队的教导员。由于与天津这座大城市相邻,又是向西行进的必经之路,特殊的地理位置、军属家庭的背景使他们家担当起为革命军队传送物资的地下转运站任务。当时革命根据地各种物资短缺,加之封锁严重,所以很多物品都需要到监管相对比较宽松的大城市购买,城市周边的这些地下转运站就是作为联络点负责掩护工作的。
记得在1943年的冬天,因为有特务告密,说他们家有“红军”,之后就有人来家里搜人。当时王振江的家里挖了“蛤蟆蹲”,那是个能藏几个人的地道,他们把来他家联络的人藏起来,侥幸躲过了搜查。但是由于已经走漏了风声,他们不得不改变计划,抓紧时间离开,在快要走时,负责的人把这块“大印”交给了王振江的父亲,请他代为保管,但是,始终没有人来取。
王振江老人说,这块“红军大印”自从到了他的家人手里,一直被当成宝物好好珍藏着,但是关于“大印”到底有什么价值自己并不了解,红三方面军的历史也知道得不多。去年电视里播出了红军长征的系列报道,他就每天守在电视机前仔细听,认真记,想从那里面找到一些关于“大印”的线索,但仍然没有结果。
为确认这块“红军大印”的真实身份,记者咨询了有关方面的专家,而专家对这块“红三方面军指挥部印”则表示了诸多疑惑。
平津战役纪念馆的军事专家表示,在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是缺编红三方面军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为“红三方面军指挥部印”找到依据。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党史专家告诉记者,中国工农红军的创建阶段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也就是从1927年南昌起义开始至红军长征到达陕北,1937年8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之前。按照工农武装的编制记载,红三方面军确实是缺编的,而且这期间红军的活动区域也没有辐射到本市静海县一带。以老人回忆的年代来看,“大印”的事情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1943年,此时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3支主力红军已奉命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所以王振江老人话中“红军”的称谓并不确切。
根据史料的记载,1943年前后冀中军区在静海县的王口一带有一些活动,通过当地的地下联络点向根据地转运物资的情况也是有的。但是对于这方“红三方面军指挥部印”的出现代表着什么武装力量,在其中究竟发挥着什么作用,根据目前的研究资料来看还很难确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