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这片热土上,有一位热衷于党史研究和党史宣传的老人,他就是年逾古稀的老党员陈伯寿。
“红色收藏家”、“党史传播人”--陈伯寿。
“红色”收藏 几十年如一日
陈伯寿,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从一名战士成长为一名军分区后勤部副部长。1959年,他作为国庆观礼代表登上天安门城楼,受到毛主席的接见。1985年,陈伯寿转业到巴州公安局工作,先后担任巴州公安局政治处副主任、纪委书记,多次被局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96年退休。
陈伯寿对党有深厚的感情,多年来,一直潜心学习和研究党的历史,对党的光辉历史有着比较全面的了解。他从1956年开始,就致力于党的历史资料、图片、照片,尤其是毛主席像章、老一辈革命家有关资料的收集,40多年来一直没有间断过,成为一位颇有名气、全国少有的“红色”收藏家。
在收集、学习这些历史文献材料、珍贵图片等资料的过程中,陈伯寿深深感到,这些图片和资料折射着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对广大党员、群众宣传党的历史,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因此,他决心利用手头上收集到的现有的党史资料,用一种直观、明了的形式,让党员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在观看之后,对党的历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他觉得,自己在退休之后,如果说要“老有所为”的话,那就要在宣传党的历史,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和革命传统教育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精心汇集 痴迷党史宣传
退休前,陈伯寿对党史就有着浓厚的兴趣。退休时,他的“红色”收藏品,包括各类党史资料1300多篇,计80多万字,毛主席像章10000多枚。退休之后他将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了分类、归纳和整理,并想到,用一块块小展板,来汇集各种党史资料,并进行宣讲,会产生直观、深刻、广泛的宣传效果。
从1996年开始,陈伯寿将图片资料做成宣传板。经过8年多的努力,他的小展板从最初的十几块发展到1000多块。展板所用材料最初是沉重的木板、金属,然后是PVC板,直到现在的彩色喷绘的灯箱布,材料不断更新,内容不断完善,档次不断提高,视觉效果不断增强。
2006年以前,在收集和制作过程中,陈伯寿没有向党组织和任何人提过要求、伸过手,完全是自费来做这件事的。陈伯寿的爱人没有工作,没有任何收入,他和老伴平时生活极为简朴,省吃俭用,从节余的退休金中一点点地挤,挤出一点钱,就拿出来做展板。有时,为了收集到一个珍贵的图片资料和实物,即使花再多的钱,他也在所不惜。
有一次,他在地摊上发现了一枚毛主席像章,看出这是一枚极其难得的珍品——当年赠送给外国客人的纪念品,背面有刻字,还有编号,而普通的像章是没有这些的。当时,摊主开价500元,而陈伯寿的身上只有150元,经过商谈,摊主同意200元卖。陈老不顾年事已高,步行2公里多路,回到家里取上钱,又步行回来,终于买到了这枚毛主席像章,成为丰富自己展板内容的一个十分有份量的实物。在此过程中,他自己却始终没有舍得打一次出租车。
陈伯寿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现在都已成家,但谁能想到,一个副县级退休干部,家里经常吃的是馒头、咸菜。他小儿子结婚,甚至要问别人借钱才把儿子的婚事办了。而在制作展板方面,他已经拿出10万多元用于制作各种板面。
陈伯寿通过党史图片展览,传播党的发展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