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既是由风口浪尖的人写就的,也是由无数小人物的奋斗史构成的。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酸甜苦辣,他们的人生命运,都应该是媒体关注的——这里讲述的是亲历者自己的故事。
■ 时间:2012年6月25日
■ 地点:大港油田幸福照相馆
■ 讲述:平耀辉
历史的真实收藏在细节中
在大港油田港西街华幸社区,有一家幸福照相馆。56岁的平耀辉是老板,也是店员。在节假日,如果老伴儿或者儿媳有空闲,会来给他帮忙。这是两个“高级打工仔”,前者是小学教师,后者是大学教师。平常日子,就他一个“光杆儿司令”。
照相馆嘛,不论大小,讲究的是一个环境优美整洁。
他的照相馆却显得有些杂乱拥挤,柜子、箱子、纸盒子等占用了很大空间,还有复印机、剪纸刀等,留给用来“照相”的地方,只剩下宽不足一米,长约三四米的地方。原来,他的照相业务,主要是最常用的证件“标准照”,还有代办洗像、复印等。
他还有一块特殊的纸板告示牌,上面写着:本人外出,某某时间以后回来。如果是去市里收集“宝贝”,少说也要关门多半天。
哪有这样当“老板”,如此做生意的?
平耀辉哈哈大笑,他说,我没负担呀,房子是自个儿的,又有退休金,也没想发财,赚点儿钱就用来买老报纸、老画报、老照片等红色藏品,自得其乐!
他是一个快乐的人。爱说爱笑,话匣子一打开,就滔滔不绝。一边说,一边搬出一个一个的大箱子,拿出一本一本特别的“红色史书”——剪贴着各种红色藏品的长卷,可以一页一页地翻阅,也可以展开欣赏。
共有140多卷,35个系列。《伟人毛泽东》是最大的系列之一,仅收藏的毛主席照片、画像等就有1.6万张。还有1614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将帅图》、800名的《共和国劳动模范人物图》、《长征万里图卷》、《解放战争图卷》、《抗美援朝图卷》、《中华大阅兵卷》、《周恩来专题卷》、《邓小平专题卷》……
好么,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也着实开了眼界。
一份1954年9月21日的《河北日报》,全文刊登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他说,你看看,这是第一部宪法啊!都是繁体字,竖排版。宪法的宪,这样写,单拿出来,现在的年轻人有几个能认识?
我忽然感到,平耀辉的“显摆”是有道理的。
历史的真实,就收藏在细节之中。
他的收藏,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在没有进行专题整理之前,显得杂乱无章,在很多人看来,就是一堆过时的废品破烂儿。在他看来,却件件都是宝贝,都是历史真实的记录。
比如,毛主席在中南海选区投票参选的照片、1953年天津某某某的《选民证》、1954年北京某某的《选民证》……这是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行使民主权利的记录。
比如,木材票、布票、油票、肉票、糖票、床单票、鸡蛋票、鱼票、花生票、豆腐票、理发票……工业券、自行车券、家具券、电视券……平耀辉说,跟现在的孩子讲我们曾经有过“票证时代”,吃穿用行等物资匮乏,买什么都要凭票,而且限量供应,每人一个月半斤肉,一户一个季度半斤鸡蛋,他不信呀,怎么会呢?我把这些票证给孩子们一看,他们很好奇,这是物证。他们信了。
比如,上世纪60年代天津市公安局拾物招领处的“贵重拾物登记存根”,上面记载着谁拾的、谁交的、谁收的、谁领走的。蓝塑料钱包一个,内有人民币一元7分、粮票一两。这说明,那时的“学雷锋做好事”蔚然成风,也说明,那时的百姓囊中羞涩,口袋里真没钱呀。
比如,一张天津轧钢一厂的高温作业“营养菜证”,告诉我们在“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年代,从事高温劳动的工人,在夏季,每人每天可享受一份“营养菜”。
比如,1990年春节,天津市人民政府发给军烈属的年画《开国大典》,有钱你买不着,这是军烈属的政治待遇。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将帅图》,他花了三年时间,在国庆60周年前搞成。人们最常见的是十大元帅半身像,他收集整理的是十大元帅整身像,元帅和夫人的照片及元帅的生活照。1955年授衔的将帅,10位大将、57位上将、117位中将、1360位少将,还有一部分是1964年授衔的,总共1614名。其中包括第一位女少将李贞,还有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原型王进山中将。
他还收集整理了从党的“一大”到“十七大”,党代表、政治局成员名单和照片。他说,从“一大”全国56名党员,“二大”190多名党员,发展到今天8000多万名党员。我们党由小到大,创建新中国,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平耀辉越说越兴奋、越说越高兴,不时地哈哈大笑。
在收藏热的今天,与那些收藏古典瓷器、书画、家具、杂项的“玩家”相比,一件瓷器或书画动辄几十万、成百上千万,他的“红色收藏”纯属“穷玩”。但是,作为精神的“富有者”,我觉得,他的幸福指数,比那些“玩家”只高不低。
剪报开发了我的收藏兴趣
我是农民出身,1956年生于河北省保定农村老家。
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一个是过年吃馒头,掉下馒头渣儿。父亲说这一个渣儿,就是几粒麦子。捡起来,就吃了。日子艰苦,平时吃高粱、玉米,过年才蒸馒头,连个渣儿也舍不得丢。
第二个,我10岁那年春天,父亲让我把小树苗卖了去。说卖了,你就有学费了。家里自留地、院子里种的树苗,榆树、槐树的种子,种上就长。我就弄一捆,推个小车到集上卖,大的一毛钱一棵,小的五分钱一棵,一上午下来,卖两三块钱,学费就有了。
上学到高中,1975年农村招工,我有幸来到大港油田井下公司,凭着工作热情,干出一个“劳动标兵”,又推荐我当“工农兵学员”,学习“采油工程”……父亲说,党对咱有恩,得好好干。
我的收藏兴趣,最早是爱看报,看到好文章,就剪下来,贴成一本。那时我对印章特别感兴趣,这是我收集的印章剪报,十几本,古代的、现代的印章,多漂亮!
剪下来的报纸,越存越多。好文章太多,有时来不及剪,就把报纸整张放到箱子里,有关毛主席的文章,很多。
促使我搞红色收藏,是毛主席到机场迎接周总理那张照片,几乎每个家庭、单位都有,很熟悉。但背景内容是什么?我不知道。一次,我从“党史博览”上看到一篇介绍文章,周总理到苏联谈判,两党斗争针锋相对……毛主席说这是一场胜利,亲自到北京机场迎接周总理。毛泽东很少到机场迎接人,历史上可能就两三次,还有一次是在延安迎接从苏联治病归来的林彪。
我就对红色收藏有兴趣了。开始收集,大部分是买的。
20年前,我开业余照相馆,节假日就背着照相机,到民办企业、窑场,给来打工的人照相。一张2元,都乐意照,寄回家里去。有时,我一天能照两卷。第二职业,有点儿额外的收入。当时大港还没彩扩机呢。每星期去市里洗像片,上午八点多送去胶卷,在长春道那边,下午两点多才能拿到照片,我就骑自行车到处转转,哪儿都去。
那年夏天,在西沽公园附近,我看到一个收破烂儿的,他姓王,“破烂儿王”。我一看,有好多旧报纸、杂志。我说多少钱?买了一大捆,比在沈阳道和文化街便宜多了。我就让他给我收。隔一段时间,他就给我打电话,老平,这一纸箱子可满了,你赶紧弄走。后来,城市改造,把收破烂儿的越赶越远,他到外环线边上了。以后我买了辆汽车,就开车去他那儿买。价钱?老画报、老杂志两块钱一本,报纸论堆儿。
2003年,纪念毛主席诞辰100周年。有记者问我为什么对红色收藏这么钟情?我说,红色收藏让我由朴素的感情,升华为理性的忠诚。党的发展壮大和毛泽东是密不可分的,上世纪30年代蒋介石就说,要想消灭共产党,就要消灭毛泽东。毛主席的历史功绩,就像没有华盛顿就没有美国一样。没有毛泽东就没有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刚看了一篇美国人写的文章,他说中国革命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有毛泽东。他对毛主席的评价是客观的。毛泽东的思想、战略战术,连他的敌人都尊重他。他的雄才大略,无人可比。中国的百年屈辱,是毛主席、共产党给改变的。
跟《天津日报》感情最深
我的红色收藏情结,说到源头,是《天津日报》培养的。我从农村来到大港油田,上班头一天,看到的就是《天津日报》。天天看日报,成了习惯。剪报也是从《天津日报》开始的,我还是《天津日报》的通讯员,在日报发过文章,这种感情,很深,深到离不开日报。哪天没看日报,心里空得慌,觉得少了点儿嘛……
油田一度有困难,减人增效,号召职工买断工龄另谋职业。我是党员,又有一技之长,2001年,就买断工龄开了小照相馆。忙活了一阵子,怎么觉得心里发空?开始没意识到,看电视、听广播,还是发空。一天,整理从“破烂儿王”那儿买来的报纸,有一沓老《天津日报》,才意识到是天天不见日报了。就赶紧自费订阅了一份《天津日报》,对,整整11年了。就像孩子上学,从小学到高中,明年就“高考”了。
我收藏的《天津日报》最多,你看,这一箱一箱的,都是。阁楼上还有好多呢。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都有。
这是《天津日报2000年特刊合订本》,108版的新世纪特刊,好大的气魄!排版装帧都漂亮。那时我还在单位上班,在日报上看到消息,跑到报社,排队买了4套合订本。去年,有人想出几百块钱买我一套。我说,我只买不卖,给多少钱也不卖。
这个是《天津日报》的“号外”,1972年两报一刊元旦社论《团结起来,争取更大胜利》。红色纸张,大字号印刷,没有零售价,“号外”是免费发放的。
再看这个,更有意思,1970年1月1日的《天津日报》,一共4个版:一版,就是大幅整版的毛主席照片。文字是:伟大领袖、伟大导师、伟大统帅、伟大舵手毛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我记得,日报在一版曾发过江泽民的大幅照片,那还有一条新闻呢。这个,整版的。二版,整版的两报一刊元旦社论《迎接伟大的七十年代》。三版,毛主席和副统帅林彪的照片,下面是《东方红》和《大海航行靠舵手》两首歌的歌谱、歌词。四版,是新闻,访问延安、韶山的外国友人,热情歌颂伟大领袖毛主席。没有记者署名,也没署新华社,不知道消息来源。还有《巴西共产党出版毛主席著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还有《红旗杂志》1970年第一期的目录,然后是《天津电视台新年节目预告》,还有庆祝新年各影院节目:东方红歌舞团的《红色娘子军》,电影《列宁在1918》、《宁死不屈》、《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新闻纪录片《南京长江大桥》。这是一则关于道路通行管理的公告。本报编辑部电话:工业组、财贸组、农业组、群工组、政教组,还有文艺批判组。
今日4版,零售:每份4分。
4分钱一份《天津日报》,“文革”时,报纸可以办成这样……光听说,你信吗?有报纸为证。
报纸很容易被人们忽视,人们只注意了它的现实新闻性,其实,它还是历史的真实记录。
这是《航空航天系列》,东方红一号卫星,是我用老烟盒剪贴制作的,手工模型加上1970年4月21日的报道,好看吧?《天津日报》有关航天的报道,我都剪辑下来,配上模型……这是嫦娥一号太阳能板打开时的情景。这是鑫诺六号广播电视卫星。这是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对接模型。这是“一箭双星”。这是我正在做的神舟九号3位航天员进入“天宫”……
做这个好啊,一是记录航天发展史,二是拿着它给中小学生讲课,他们特别兴奋,特别感兴趣,效果特别好。有的孩子跑到我这儿来仔细看,说也要学着做模型,长大要当航天员。
多方支持感谢家人
我搞收藏得到很多人的支持,我跟“破烂儿王”成了多年的朋友,在大港还有几个收破烂儿的朋友,经常给我打电话,老平,我给你收到旧画报、老挂历啦!
你看这个,“1958年至1976年的成果图”,大港油田就标在上面了。还有“第一个五年计划成果图”……全是他们帮我收到的。
还有一些顾客,也很支持我。80多岁的李大爷说,老平,我快死了,这个证件,送给你吧。我知道儿女没有这方面的爱好。我一走,就给扔了烧了。我打开一看,好么,是他从朝鲜战场回来,沈阳军区给发的奖状!盖着沈阳军区的大方印,太珍贵啦!半年以后,李大爷就去世了……
这个永久牌自行车的说明书,也是顾客送的。一个顾客,提着一大书包老烟盒,是他多年收藏的,送给我了。这个1968年的天津市地图,也是顾客送我的。他们知道我搞红色收藏,就送来了。
家人的支持,太重要了。要不,我也搞不成呀。
最让我感动的,2009年11月21日,儿子结婚,在结婚典礼上,儿媳妇送给我和老伴儿一份特殊礼物:一份老报纸,1982年1月20日的《光明日报》,是我和老伴儿当年结婚那天的报纸。老伴儿接过报纸交给我,热泪盈眶……婚礼主持人也被感动了。他主持过很多婚礼,第一次看到这样特殊的礼物,太受感动了!
报纸是儿媳从网上购买的。老报纸很紧俏,原打算买那天的《天津日报》,没有。买《人民日报》,没有。就买了《光明日报》。当时买这张报纸花了30多块钱,不在钱多少,对我们来说,意义非凡,是无价之宝。
婚礼现场,掌声热烈,大家都说,哎哟,儿媳妇这么好啊!太了解你们啦!大学老师就是有文化、有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