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设在张家店涂氏祠堂的3纵指挥部,如今已经成为“张家店战役纪念馆”。徜徉在馆内,我一遍一遍地回味战役过程。较之十几年前两军对决,张家店战役中的作战双方,在实力上已是差距不大;在战斗精神层面,我军已经是居高临下了。国民党军已是强弩之末,我军士气正旺,形成摧枯拉朽之势应在意料之中。这场战役之所以重要,主要原因在于,它是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以来,在无后方依托条件下,首次取得消灭敌人一个正规旅以上兵力的重大胜利,也是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站住了、站稳了的“扎根之战”。
仔细算来,从8月27日到达大别山,到10月9日张家店战役打响,中间相距不过40多天的时间,解放军便在大别山打开了局面,站住了脚,不得不令人感慨万千。
浏览张家店战役中3纵指挥员的照片和简介,我渐渐地有一个发现:指挥张家店战役的纵队和旅一级指挥员,没有一个是“科班”出身,几乎全是从大别山走出来的“泥腿子”。他们率领的部队,也是草根起家,从赤卫队、游击队升级为地方部队、主力部队;到了张家店战役时期,3纵已被誉为“老虎纵队”,同国民党军对决,犹如猛虎扑羊。
不知道张家店战役中的国民党败军有没有想过,对面的军队是怎么强大起来的?
一支军队由弱到强、由小到大,固然有很多因素,比如信仰、原则、纪律等,但是就提高作战能力而言,我军还有一个“秘诀”——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学习战争,最好的学校是战场,最好的老师是对手,最好的作业是战斗准备。我军在战争年代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开“诸葛亮会”,实行军事民主;战斗之前要开,集思广益;战后还要开,总结经验。那些身经百战的老战士,那些在一线指挥作战的基层指挥员,知己知彼,知远知近,鲜活的思想、确凿的情报、精准的评估、巧妙的战法,汇在一起,就成为指挥员的决心和指挥艺术。那些农民出身的指挥员就是这样成熟的,那些游击队出身的部队就是这样成长的。
战争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回望大别山,很多关于战争与胜利的话题,都会让人产生更多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