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袭官陡门胜利后,部分参战人员合影。《解放军画报》资料室供图
1939年初,日军开始在南京、镇江、芜湖三角地带进一步增强兵力,采用攻守并用的战术,深入重要集镇,构筑“梅花桩”式的据点,对新四军的茅山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扫荡”。而国民党又抛出了“画地为牢”的毒计,规定江南新四军只能在江宁、句容、丹阳、镇江、当涂、芜湖一带活动,其实质就是为了限制新四军发展壮大。
为了争取更主动的局面,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粟裕决定亲率第二支队第三团,远程奔袭,拔掉位于安徽芜湖近郊日军飞机场外围扁担河两岸的官陡门据点。
对这一作战计划,多数同志的反应都是“太过于冒险了”!理由有三:其一,官陡门据点四周河沟交叉,河上只有约1米宽的木板桥贯通,敌人在据点周围设有3层铁丝网和掩蔽工事,可谓易守难攻。其二,官陡门据点地理位置独特,距铁道最近处只有2.5公里,距飞机场不到2.5公里。南面4公里的永安桥、北面5公里的年陡门均有日伪军驻守的据点。一旦官陡门有风吹草动,敌人必会从西、南、北三面据点派出增援部队,半小时内就可以赶到。从芜湖机场起飞的敌机不到两分钟即可飞临官陡门上空,实施空中支援。其三,进攻官陡门据点的路线只有两条,不仅要通过几条深不可徒涉的河流,而且必经敌人重兵把守的青山、黄池据点。
粟裕耐心地向大家解释:现在我们是在交通发达的平原、水网地区同敌人作战,这就要求我们要像鹰抓兔子式的,采取突然的、短促的像闪电一样的袭击,打敌人个措手不及。敌人认为最安全的地方,往往就是最麻痹大意的地方,看似固若金汤的据点,实则疏于防守、不堪一击。只要我们计划周密,行动果断,就一定会成功的!
善于出奇谋、用奇兵、建奇功的粟裕,这次要在敌人的心脏地带导演一幕出奇制胜的活剧。
1939年1月18日清晨,粟裕作了简短的动员后,就率领部队轻装出发了。为了不暴露行踪,部队在冒雨北进25公里后停止行动,隐蔽宿营。
19日下午,粟裕组织部队悄悄上船,突然转向西开,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偷偷渡过丹阳湖。部队翻过湖西岸的堤埂后,立即换乘早已预备好的几只装肥料的船,继续隐蔽西进,于午夜时分到达预定地点集结,整装待命。此地距官陡门还有近40公里的路程。
20日下午5时,粟裕带领部队冒着凛冽的寒风继续向西疾进。晚8时,按战前部署,掩护部队从南、北两面向青山和黄池的敌人据点隐蔽前进,以保护攻击部队的侧翼安全;攻击部队继续向官陡门搜索前进。
21日子夜2时,攻击部队行进至离官陡门约10公里的地方时,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了粟裕面前:前方有一条河由于水深需要乘船摆渡。如果走水路,部队很可能会因敌人封锁渡船而找不到船过河;如果走陆路,就会多绕5公里路,这对已经连续行军近9个小时、人困马乏的部队来说不仅是个严峻的考验,而且一旦不能在天亮前赶到官陡门发起攻击,计划就会前功尽弃,甚至还会陷于增援之敌的重兵包围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