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刘白羽以北平军调处执行部记者的身份派到沈阳。当时在东北军事重镇四平,国共两军之间正在进行着一场空前激烈的城市争夺战。刘白羽亲赴四平前线,在炮火硝烟中,以笔为武器,与四平街东北民主联军守城将士们并肩作战在一个阵地上,以膝代案写出了第一篇反映东北人民武装力量浴血拼杀的真实火线报道《英雄的四平街保卫战》。
随后的三年东北解放战争期间,刘白羽随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转战于每一场战役。1947年6月,当四平攻坚战打响时,刘白羽跟随担任主攻任务的第一纵队亲身体验并目睹了这次战役的激烈场面。此次战役,成就了他的名篇《人民的炮手》、《英雄史德洪和他的第三排》、《王西兰赞歌》等一系列记录着四平攻坚战中英雄事迹的文章。
这些文章无不浸透着他的敬业精神。在这次战役中,很多战士曾称他为“一纵花名册上没有注册的士兵”,其原因是他总是亲赴战场,在随时都有可能失去生命的枪林弹雨中,将自己所能看到的第一手材料真实、完整地记录下来。比如,刘白羽在我军发起总攻当天写道:“敌人不断往我们炮兵阵地上抛着爆破的钢铁。我们的炮手从落雨的夜晚到白天,构筑着工事。8时一到,立刻大炮跃动着,同时齐发,火光烟影,轰然一片,炮弹如同千万只白鸽闪跃着,突然向敌人阵地飞去。只打了7分钟时间,从前线二部阵地向前看——他们所担负的400公尺宽敌阵前沿,三座灰碉堡,一处电话局改筑的据点,一处碉堡群,联结着无数工事、铁丝网,在一片烟火闪烁下,变作残废肢体了……信号弹从前哨阵地上空发出灿然绿色,步兵发起冲锋了。炮兵们赶紧一步步延伸射程,向敌人阵地作纵深发射,排除步兵前进障碍。在这个温暖的夏夜,我站在战壕前头……指挥所的电话铃响了:8时30分(即炮兵摧毁敌人工事后十分钟)我英勇步兵突入四平市内……”
在四平攻坚战进展到巷战过程中,刘白羽也没有对国民党军进行格式化的“描写”,而是运用自己的亲见,做详尽的记录。他曾写道:“我走在路上,两架飞机突然朝我飞来,它是那样疯狂、凶狠。我躲在柳茅子底下,飞机从头上低低掠过,我知道他发现我在这一带了,——它转身再飞来之前,我跑到附近一棵大树下面。果然,飞机‘卡卡卡’扫射了那一片柳茅子。然后紧紧地,又转回来。我又急速隐蔽到路旁很稀少很不引人注意的一些小树下面(四平十里以内不但是人连树林也是敌人飞机目标)飞机立刻在我右侧猛烈扫射开来。它飞得那样低,我看得清这架美国飞机机翼上的每一颗钉子,子弹在头上磁磁磁闪着一溜溜银光暴跳的火花……这样扫射了两三番。我躺在干松松的地上朝上望着,没想过这子弹会打在我身上,子弹只在我四周把土地打得噗噗直冒烟。半小时后,我回到战壕里来,虽然榴弹炮在这一带纷飞,我这时可觉得战壕真是‘安全地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