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万家粮店主人毅然毁家纾难,打开仓库,运出粮包,供31师186团垒筑街头工事。在激烈的巷战间隙,邮差蔡润荣冒着危险回到城内送信,看到巷口用花生包堆砌的工事在战斗中遭受猛烈枪击,花生米四处遍撒……
民国初年停靠在济南邮局的邮车。
山东邮区轮船邮路。
4月8日是台儿庄大战胜利74周年纪念日。1938年的3月至4月间,中日两军曾在鲁南重镇台儿庄一带展开了激战,中国军队浴血奋战,歼灭敌军万余人,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而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与抗日将士一同坚守的,还有从未停止的邮政业务。正是这条斩不断的“绿色通道”,对维系战区通信、安抚前线将士、鼓舞后方民众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最后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华邮政”二等邮局
台儿庄地处鲁苏交界,京杭大运河贯穿全境,临城至赵墩的铁路支线上,北连津浦路、南接陇海线、西面毗邻南四湖,所以被称为“山东南大门、徐州之门户”,是兵家必争之地。
也是因为地处要塞,便利的交通又促进了商贸业的发展,也使得当地邮路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忙。明万历34年,在泇运河的开凿开通过程中,总河侍郎曹时聘便在台儿庄设立水驿。1899年7月,台儿庄大清邮局成立,有信差1人,邮差3人,办理平信、印刷品、包裹等收寄业务。1910年,这里开办汇兑业务,设涧头集、泥沟、马兰屯、红瓦尽屯代办分局,出售邮票,代寄平信。台儿庄作为镇江总局所属的分局,邮件主要通过客船代运,每天镇江总局通过轮船,再转发民船将邮件传送到台儿庄,此处便成了沿运河干线邮路的重要节点和苏北到山东重要驿路的一环。在民国时期,这里的邮政通信更是得到了迅速发展,当地邮政局被定为“中华邮政”二等邮局,除沿袭“大清邮政”时期的函件、包裹、印刷品和汇兑等业务外,陆续开办了多项新业务。
而1912年台枣铁路通车后,台儿庄邮局的邮件运输委托铁路办理,先后开设台儿庄——宿迁、台儿庄——潍县的邮差邮路;1934年潍徐公路通车后,邮件也开始由汽车代运,陆续开通台儿庄——徐州、台儿庄——临沂委办汽车邮路;与此同时,“大清邮政”时期开通的途经台儿庄的水路邮路仍在使用……多种邮件运输手段的应用,使台儿庄与山东及全国各地的联系愈加紧密。1935年,台赵铁路(连接台儿庄与江苏邳州赵墩的铁路)通车后,南北商家云集台儿庄,邮政通信业务十分繁忙,月出口函件曾高达9400件,包裹月收寄量达300件,到达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的鼎盛时期。
军邮与普邮密切配合
台儿庄这样畅通的邮路,即便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也未曾被“斩断”。
战争年代,军邮不可或缺。敌我双方鏖战中,邮路能否顺畅地连接战场内外、保持前后方信息的顺利传递,对把握战机、取得战争的胜利至关重要。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便于当年8月在战事涉及的各地设立军邮机构,以便为作战部队和参战官兵提供便捷的通信服务。而这些服务就在1938年进行的台儿庄大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当时,战事已使台儿庄的邮政事业遭受了严重损失。著名作家、诗人、翻译家盛成曾以31师战地记者的身份亲历了台儿庄战役,在其所著的《盛成台儿庄纪事》里就有关于战斗结束后邮局状况的记载:“进台儿庄西门……眼前是一幅焦土抗战的画图。……全城只有两间完整的房屋,左为邮局,右为峄县政府驻台办事处,曾在此陈列战利品。”
然而,由于战前有良好的发展,战争打响后,当地军邮仍能与普邮密切配合,以快信或航空邮件的形式,将重要信息在各级军事机构之间快速传递,准确、安全地送达一份份航邮代电、快邮代电。
可战火中传递邮件谈何容易。在20世纪80年代举办的“台儿庄大战目击者座谈会”上,当年进城送信的邮差蔡润荣就曾回忆,台儿庄大战打响之后,邮局员工仍然冒着战火,往来城内外,收寄、投递邮件,他们因此被特许进出城门。当时万家粮店主人毅然毁家纾难,打开仓库,运出粮包,供31师186团垒筑街头工事。在激烈的巷战间隙,邮差蔡润荣冒着危险回到城内送信,看到巷口用花生包堆砌的工事在战斗中遭受猛烈枪击,花生米四处遍撒……就是在这惨烈的交战中,他们鼓足了勇气,冒着生命危险,穿梭于枪林弹雨中,成功完成了一次次投递。
万金家书,“穿越”战火
“穿越”战火的,绝不仅仅是关系战局的军事情报。邮路上往来的“万金家书”,更安抚着前线的将士、鼓舞着后方的民众。川军将领邹绍孟的一封家书,就是通过“航空挂号”的形式,经由邮政员工的传递,书信内容经披露后,一时间感动了无数国人。
1937年“七七事变”后,川军请缨抗战,随部驰援晋北,转战鲁南。1938年3月上旬,川军第41军122、124师奉命在山东省滕县守城,抗击日寇,为台儿庄战役赢得准备时间。时任国民革命军第41军第124师上校参谋长的邹绍孟,家在四川绵阳,因出川抗战,将长子邹汝宁寄养在乐山五通桥的岳父家里。在滕县军营中,邹绍孟收到了岳父来信,信中讲到儿子学习成绩“名列丙等”,这让他极为不安。1938年3月11日夜,伴着不远处不时传来的炮声,邹绍孟给儿子汝宁写了一封家书。
信中写道:“日前接得汝外祖父手谕,藉悉汝去岁下学期成绩甚坏,名列丙等。想汝天资不甚坏,只要稍微勤奋,最优等虽不可得,优等谅必可能。今竟名列丙等,真使我增加无限的忧思。回想汝前次来函云,准定受外祖父母教训不再贪玩,勤奋读书,于乎因功课甚多,正准备试验,均是一派假话,益令我愈觉忧气。幼时均一味说诳,长成亦必无成就,对国家社会无补。国家何须有此国民,家庭何须有此子弟?望汝凡事立志向上,存极甚竞争心,不可一味玩,不温习功课以至每事均落人后,不知羞奋。因我身属军人,刻在前线抗战,万一不幸以身殉战完成我军人天职,则今后捍卫国家与复兴中华民族责任端在汝辈。而是否能肩此重任,则视汝辈幼时之修养造诣如何为然。望汝细味此旨,不晓处请汝外祖父与汝解说。牢记勿忘,见函后汝之思想如何,及汝外祖父家老幼情形如何与汝今年入校经过,统盼函报,手此顺询。”
这封信于3月15日寄到成都,几天后送到了邹绍孟岳父的手里。然而,也就是在3月15日,滕县保卫战打响,17日,邹绍孟在城破后的巷战中壮烈殉国。
4月17日,成都《新新新闻》报刊出了家书全文。这一封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芒的绝笔信刊出之后,若干青年学生和爱国人士纷纷向报社索要照片。124师驻绵阳留守处处长杨光明将这封家书翻拍成照片,冲洗5000张,分发赠送给前来索要该信文本的人们。邹绍孟家书的影印件还登上了当时国内唯一的画报《良友》1938年第4期的扉页,进一步扩大了这封信的影响力。当时,四川的不少青年人为这封家书所激励,纷纷投笔从戎,走上了热血纷飞的抗日战场。
记录战争的“新闻纸”
在台儿庄战役期间,除了参战将士,文化人士也是战争的亲历者和记录者。他们以书信和稿件的形式,讲述这场血战、抒发家国情怀,并通过邮政机构的辗转传递后,化为报刊上的铅字,又由邮局以“新闻纸”业务向全国各地分发,向后方的人民大众展现了中国军民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
郁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台儿庄大捷后,时任武汉政治部第三厅少将设计委员的郁达夫,受命到前线劳军,举国振奋之时,也用诗歌和书信记录了自己的切身感受。他在1938年4月写给妻子王映霞的3封信,其中便谈到台儿庄战役,刊载于1938年7月1日武汉《文艺》复刊二号(总第五卷第五期)。
而那《毁家诗纪》第六首,更表达了对这场激战的感怀——“水井沟头血战酣,台儿庄外夕阳昙。平原立马凝眸处,忽报奇师捷邳郯。”诗后注曰:“四月中,去徐州劳军,并视察河防,在山东、江苏、河南一带,冒烽火炮弹,巡视至一月之久。”
《血战台儿庄》推动“两岸飞鸿”
1949年国民党撤退到台湾后,由于海峡两岸处于军事对峙状态,两岸人员往来和通邮、通航、通商全部中断,通信几乎完全隔绝,只有少数信件通过特殊途径往来。台湾同胞思念亲人与故土,热切盼望两岸恢复通邮。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告台湾同胞书》,率先提出两岸恢复“三通”的主张,大陆邮政部门随后陆续开放了对台平信、挂号信函及电报等业务,并积极寻求恢复两岸直接通邮的途径。不过台湾当局坚持不通邮、不通商、不通航的“三不”政策,对大陆邮件一律拒收,退回原址,身在台湾的台胞只能通过美国、香港等第三地托人往祖国大陆寄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