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大师梁衡 |
2006-04-21 17:01:43 |
来源:红色旅游网 |
作者:聂晓民 |
浏览次数: |
|
|
|
|
梁衡,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前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也是著名的散文家。春暖花开的季节,我如约走进了他的办公室,这里是党中央的重要喉舌之一,我读研究生时的大学与之一路之遥,但是没有进过,16年后才进大院,有一种新奇的感觉。院内古树参天,环境幽雅,梁总编的办公室在新编辑大楼,这是座现代化的建筑。我与梁衡老师相识是在1993年11月,我们一起参加了钓鱼台国宾馆的佛教文化研究会,2001年又在人民大会堂宾馆出席了中国官衙文化踩 活动,2004年我到南湖,读了他的爱国主义美文,很受启发,2004年8月在广安思源广场真理宝鼎,看到他的铭文,如是者约有四次,但那时他多数是在主席台就座,很少有交谈的机会,在大会堂宾馆也就是多讲了几句表示敬佩的话,甚至名片也没来得及交换。我到广安出差,带回他在当地的照片,他收到后即与我通话,表示谢意,话筒另一边传来的声音平静而温和,全然没有高官的威严。
见面前我通读了梁老师的散文集《觅渡》,季羡林先生的序赫然入目,在季老看来,梁衡的散文与松散派不同,是谋篇布局,炼字造句的,因而属于经营派,季讲梁衡忧国忧民,在并世散文家中,无出其右,我通读了他的大情大理,青史如镜,山川如我,理性人生等文章,很是同意季老的观点。
梁老师的办公室很大,看上去是按部级干部配置的,有茶几、沙发、卫生间、休息室,还有两排书架。见面后他的随和让我吃惊,回想见面前,传达室打电话、填写会见单、武警过目,前台秘书的指点、三番过滤,始见首长,不免有些感叹。梁总的记忆力也同样的好,像是老熟人一样,坐沙发还是办公桌对面,他让我选择,我选择后者,以便他随时接电话,他含笑点头。话题还是从季老的评价开始,我以为,梁老师的散文是建国后少有的忧国忧民之作,他接过话头讲,他常去季老处叙谈,“谈到林则徐——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季老眼里含着泪花,季老劝我写林则徐传,我回答说,还是精悍的散文比较适合读者。我前期的散文大多是写山川风景的,后期的多是政史、人生,稍显得有些沉重,见的多了,想的多的,也不能不沉重。”
我们谈起官员写文章的话题,梁老师认为写文章是坐冷板凳的事,要有阅历,要思考,还要有表达的能耐,非一般人能干得了,写也可以写,但又有几篇能让人记得住呢?梁老师的名著《觅渡,觅渡,渡何处》写的是我党才华横溢的瞿秋白,梁老师写此文,构思六年,三访纪念馆,正是苦心经营,此文以及他的《晋祠》、《夏感》、《跨越百年的美丽》、《近寻那遥远的美丽》等入选中学、师范的大学课文,广安的《真理宝鼎文》、太原的《晋祠》、贵州的《天星桥:桥那边一个美丽的地方》已经勒石铭文,这在当世的散文家中是罕见的,足见其功力深厚。
我对红色旅游情有独钟,不管是公差还是自费,已参观学习过的有70余处,自以为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有些深度,但读了梁老师的文章,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看到南湖的那条小船,他写出“一个大党与一只小船”,把党的事业经历过的大渡河、过黄河、过长江全与船联系起来,把党经历的风风雨雨全与船联系起来;看到邓小平在南昌劳动过的地方,他写出“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把小路与邓小平复出后引导人民走上小康大路联系起来;到延安他写出《这思考的洞窑》,写周恩来,他写出周恩来的大有大无,周恩来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不私,劳而无怨,死不留言,这众多的无形成了人格的定力,使得我们与伟人没有时空的差距。梁老师的散文总是这样别出心裁,视角独有。他告诉我为了写好一个个历史人物,他是下了功夫的,比如写辛弃疾,他把辛的大事年表都搞得清清楚楚。如此这般才有述写辛弃疾、林则徐、诸葛亮、范仲淹、李清照、韩愈、柳永、居里夫人这样的名篇。
梁衡从不掩饰对家乡的热爱,他最早的名作是家乡的《晋祠》,在收入文集的19篇 小文章中,有5篇是写家乡的。在他的理性人生中,他的传神之笔,让人读来不觉哑然失笑,《在美国说钱》,把通俗的钱写得活灵活现。写《桑氏老人》、《青山不老》、《热炕》表达了他对善良、忠诚、富有正义心的人们的敬仰。在青岛的大教堂,他分出了人群的复杂,就在人们默写圣经的时候,小偷把他放在车上的西服给偷了,我问他是否有这事,他答确有此事。
我们共同回忆起1993年在钓鱼台相见时的情景,他写了《与朴老缘结钓鱼台》的文章,他称赵朴老为大师,与赵朴老相见是缘,梁老师认为缘是张网,缘是棵树,在物质上精神上富有的人们,才有得相识,或被人相识。缘是机会,更是这种机会的准备。你看梁老师的见解就是与众不同。
问起梁老师写文章的体会,他坦言,无非是形、事、情、理、典五个字,前四个字对应的是景物、事件、情感、道理四个内容和描写、叙述、抒发、议论四个手段,典是写作者知识积累的综合运用,如京戏的唱、念、做、打,会在临场发挥,综合运用。一直到现在,到基层采访,梁老师仍然是一只笔,一个本,这多少让人有些意外。然而也正是大师的与众不同处。
|
|
|
|
|
|
|
|
|
|
|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