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他从京城来到位于边境一线的农十师,稳定时局,不辱使命;30多年后,他已是耄耋之年,在农十师成立50周年之际,他带着特殊的感情,写来了亲笔信。
他,就是原农十师党委书记、政委杨德千。
杨德千1915年出生在山西省中部背靠吕梁、面向晋中的清徐县。上中学时他就接受了进步思想,1936年,21岁的他参加了革命。两年后,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战争年代,百团大战、晋中战役、太原战役、攻打霍州、同蒲路大破击、太行七月反扫荡等大大小小的上百次战役战斗中,都留下了他的战斗印迹。新中国成立后,杨德千先后担任军委防化兵学校政治部主任,防化兵研究院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务。
1969年,中央军委电令这位身经百战,年过五旬的现役军人为农十师党委书记、政委。从此,这位革命军人,从京城来到北屯这片边境热土上,直到后来调回北京。
杨德千当时是现役军人,所有待遇都由部队提供,但他来到农十师后,就全身心履行职责,把全部精力和心血投入到工作之中。
作为长期在部队工作的领导干部,杨德千开始对生产经营不是很熟悉,但他虚心向同事、下属以及职工群众学习请教。遇到重大问题,他都认真听取意见,坚持集体决策。在修建北屯电站和“引额济海”工程中,他身先士卒,和职工一样,在开挖土方等任务中完成同样的工作量。每年春播期间,他带领机关干部蹲点抓质量,抓进度。
杨德千平易近人,在基层蹲点,他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和职工群众一起吃糟糠面,住土坯屋。即使回到师部,他也是亲自动手做饭,常常是一碗面条吃完,又开始忙于工作。
那时,每人每月的食用油都限量规定,杨德千身为师级领导干部,每天每顿使用多少,他都算得十分精准,从不超过标准。
杨德千害怕给职工群众添麻烦,即使下基层要喝水解渴,他也是自己随身挂着军用水壶。他常年奔波在一线调查研究,其中,在现在的一八七团,他就蹲点长达两年之久,这期间,他还亲自带领工作组种植示范田,达到边学习边实践的目的。
在杨德千的宿舍里,下属和同事经常看到他从田间地头采集回来的动植物标本。只要有时间和精力,他就埋头钻研农业生产知识和管理知识。那些时候,下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总能在深夜里看到,杨德千的宿舍还透着点点灯火,不管再忙再累,他都坚持业余时间学习理论知识,研究生产技术。
近日,笔者找到了当年为杨德千站过岗的原农十师一八七团警卫班班长焦青风。
在焦青风眼里,师领导已经是很大的“官”了。但是,直到今天,焦青风回忆起来,依然觉得杨德千不像是个什么“官”,因为对待认识和不认识的下属以及群众,他都特别随和。
在焦青风印象中,杨德千常常是一个人在团场一“蹲”就是十天半月。无论寒冬酷暑,他常常是乘师里的车到团部后,就骑马下连队。除了工作需要,他从来不带随从,都是一个人来一个人去。在检查指导工作的过程中,他走到哪里,只要发现职工群众在参加劳动,他就挽起裤腿,和大家一起修渠道,清淤泥,直到劳动结束,他才起身到下一个点去。
当时,许多警卫员只要看到杨德千有时间,就会闹着要他讲故事,讲战争中的那些经历。每当这个时候,杨德千就和大家一起席地而坐,围成一个小圈子,讲述革命历史和战争年代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