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对于泉洋的采访后,我们一行四人深受于泉洋夫妇的影响,仿佛一下子也都年轻了好几岁。我们四人中最大的68岁,最小的28岁,我们的平均年龄是49岁。凭着这种年轻精神,我们在黄昏时分,为抢时间,没顾得上吃晚饭,空腹与庞春学老人一起驱车向田生棉老战友家奔去。
田生棉住在辽阳市辽阳县的乡下刘二堡镇,我们一路走行在夜间的乡村公路上,由于冰雪尚未融化,又没有路灯,车子行速很慢,几十公里的路,我们行驶了一个半点。可回到大连后,还是接到了辽阳交通管理所的罚单,理由是我们的车辆超速了。本来就着急,可还是走过了头,几经周折,终于摸索到了田生棉老人的住处,这时已经是晚上8点多了,他居住的房屋里灯火阑珊,越过一排三间房,才进入他的家中。由于灯光的灰暗,入门槛时还差点儿绊了个跟头,因为他住的平房,屋内的地面比室外矮了十几公分。
谈话中了解到,这是间五十年代建造的农村平房。老人把我们请到了炕沿上坐下,本来就不算宽敞的屋子里,南面是火炕,东墙边还放了张单人铁床,地中央生着一个现在已不多见的铁煤炉子,几件五六十年代的老式家具,一下子把我们拉回到改革开放前的那个年代。这种场面使我们的心情多少有些沉重。但话题一开始就一下子被田生绵链接到了雷锋生前那个生动活泼的军营生活时代,老人家滔滔不绝地回忆起那段可歌可泣的时光,仿佛就发生在昨天。老人家说自己不太善言辞,但他叙述得实实在在。
因为在来的路上庞春学已向我们大概介绍了一些田生棉的主要事迹,我们已对田生棉老人也并不陌生,知道他在离开部队的16年里,一直隐瞒着他是雷锋同班战友这个特殊的身份。当我们问起他的原因时,他阐述得非常直白,他说我的文化水平不高,也不大会说话,怕人家知道了我是雷锋的同班战友,就会让我去做报告,他怕因自己表述的笨拙给雷锋精神抹了黑,所以才没敢公开自己与雷锋是同班战友的真实身份。十六年后,他所在单位鞍钢三冶运输公司的领导到他家亲自慰问这位多次被评为鞍钢三冶运输公司和鞍山市劳动模范的时候,挂在他家里墙上的他与雷锋的合影照片,才将他的身份大白于单位,领导和同事们无不感到震惊,但细细思量后又无不钦佩他不愧为雷锋的战友,为他16年来默默地奉献和付出所感动,也为他的低调行为所感动。事情很快引起媒体的关注,《辽宁日报》用头版的整版篇幅,以《好一个田雷锋》为标题,发表了长篇通讯,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他的老老实实做雷锋的事迹感动了所有的读者。随后,《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报》、《抚顺日报》、《鞍山日报》、《辽阳日报》等媒体相继转载,从此,田生绵就成了远近知名的名人了,先后被邀做过几百场报告。
显然十六年的特殊身份的“隐瞒”原因并不在于他的口拙嘴笨,而是他为人的低调、谦虚和平易,在雷锋同班战友中,除了乔安山,在知名度上,就是他田生绵了,可是老人家还是一直保持了他那份质朴和平淡,这份质朴和平淡值得人们的敬重,但我们感觉这份质朴和平淡换来的却是社会的遗忘和人们的麻木。
田生绵老人在离开部队的漫长岁月里,一直以雷锋为榜样,严格的要求自己,忠实地实践着雷锋精神。当时的车辆在中国的大地上还是稀有之物,作为一名司机,近水楼台的方便一下自己是大家可以理解,不会当成腐败的天经地义之事。可就这点优越性,在田生绵那里却没有占过一丁点的便宜,他从未因个人的私事用过单位一次车,就是单位里当时每人分了一百斤大米,他也是将这百斤大米分成几袋儿,硬是自己手提肩扛几次运回家中,而没搭自己的便车拉回去。他有四个子女,只有三十几平方米的间半房子实在是太拥挤了,无奈他在自己的院子前边,又给两个儿子盖了三间平房,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