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江上青烈士殉国70周年和当选“双百”人物之际
时值新中国六十华诞,中宣部等部门联合组织“双百”人物评选。经过亿万人民群众的真诚热情推荐,我的父亲彭雪枫和江上青作为在同一抗日根据地并肩战斗过的烈士,一起当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喜讯传来,我内心有激动,更有感慨。
江上青同志是为开辟皖东北抗日根据地而英勇献身的。1938年,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战略部署,我父亲彭雪枫奉命创建豫皖苏根据地。江上青同志也于此后不久,受党的派遣到皖东北开展工作。1939年6月,新四军游击支队党政军委员会派张爱萍、刘玉柱同志前往津浦路东,开辟新地区,彭雪枫给盛子瑾(国民党安徽省第六行政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写亲笔信,介绍张爱萍去协助他工作。此时,江上青同志在党内担任中共安徽省委特别支部书记,公开身份是国民党安徽省第六行政区专员公署专员秘书兼保安副司令、第五游击纵队司令部政治部主任。他通过动员群众抗战、团结开明士绅参加政府工作、创办皖东北抗日军政干校培养干部、创办《皖东北日报》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委派党员掌握区乡政权、秘密发展党员壮大党的力量、建立和发展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促成皖东北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为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作出了重大贡献。从此,路西、路东根据地互为犄角,相互策应。皖东北后来成为我父亲彭雪枫和战友们创建发展的淮北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9年8月29日,江上青同志壮烈牺牲,年仅28岁。相距5年后的1944年9月11日,我父亲彭雪枫为国蒙难,时年37岁。他们两人成了在那片抗战热土上以身殉国的最著名的革命烈士。江上青遇难的消息传开后,他的战友和乡亲们无不万分悲痛。在他生前战斗过的青阳、崔集、管镇等地举行的追悼会上,自发赶来悼念的民众数以万计,以至当地黑纱一时竟然售空。
我是遗腹子,没有见过亲生父亲,更没有见过比父亲牺牲更早的江上青烈士。但自孩提时起,就多次聆听过父亲生前战友讲述他们的英勇事迹。即便是在“文化大革命”那种极为复杂困难的政治环境中,他们仍动情地给我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催人泪下的故事。我的父亲、江上青叔叔和其他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一直是哺育我激励我成长的强大动力。
70个春秋,我们的党和国家虽然历经风雨,却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我也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对江上青烈士的认识不断深化。他的形象在我心目中愈加清晰、完美、高大。这次“双百”人物评选,得悉有数以亿计的人民群众踊跃投票,自发而由衷地推荐他,更让我感叹不已,思绪万千。人生自古谁无死?惟有留取丹心者才能够永存人间。在江上青烈士为国捐躯后的70年间,人们每年都会以不同的方式追思他、祭奠他。特别是与他生死与共浴血奋战的战友们,每每相聚,都会深情地回忆起他的许多动人往事,吟唱当年为他送别时的挽歌《殒星》。我想,这只能从他作为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民族英雄,在极其短暂一生中所展现的特殊人格魅力去作出解释。
不断地追求真理、坚定共产主义的信仰,是江上青人格魅力的根本所在。理想是灯塔,信念是风帆。伟大的人生源自伟大的理想,伟大的理想要靠坚定的信仰作支撑。20世纪初的中国,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满目疮痍,积贫积弱。为挽救祖国和民族的命运,无数热血青年都在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江上青成长在一个革命的大家庭里,父亲江石溪作为扬州文化名人和著名中医,常叹“烽烟曾不到西秦,梦里关山愧此生”。为反对“二十一条”卖国条约,他愤撰歌谣多首,教唱乡里,宣传反袁,呼吁救国,备受世人尊崇。受家庭的深刻影响,江上青少年时代虽身无分文,却心忧天下。特别是在阅读了《共产党宣言》、《新青年》等革命书籍进步杂志后,他更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担当起救国救民的大任,毅然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决心“高举我们的旗帜,撞起资本主义的丧钟”。1927年大革命失败,我党许多优秀分子被捕、被杀,在白色恐怖的氛围中,在血腥的屠杀、残酷的镇压面前,16岁的江上青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革命,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为年少的知识分子先觉者。一年多以后,他由团转党,成为中共党员。入党前后,江上青两次被捕入狱,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他意志如铁,威武不屈,生死不悔,气贯长虹。“坐牢没关系,放出去再干!”是江上青的诤诤誓言。经过血与火的考验,他的革命斗志愈挫愈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更加坚定。我想,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今天,面对社会思想观念的多元多样多变,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我们更要以江上青烈士为榜样,矢志不渝地坚持真理、追求理想、坚定信仰。
如饥似渴地学习、用自己的一切报效祖国,是江上青人格魅力的显著特征。江上青生活的年代,正是祖国母亲遭受困苦磨难和欺压凌辱最深重的时期。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更是肆意践踏祖国的大好河山。国家之难、民族之仇、百姓之恨,江上青历历在目,如芒在背。眼见“版图半染邻邦色”,他日日蒙羞,夜夜含恨,常叹“破书囊里恨无刀”,发誓要“雕虫惟觅句,学剑吐长虹”、“气夺山河千万里”。为了祖国和民族的解放大业,江上青“因怀国破乱翻书”,发奋攫取知识营养,无论是身处条件极为恶劣的狱中,还是战斗在烽火连天的抗战一线,他都手不释卷,孜孜以求。作为思想文化战线的勇猛斗士和出色指挥员,江上青十分重视发挥文化的力量在对敌斗争中的作用,不仅写下大量充满革命激情的战斗诗文,还通过创办《新世纪周刊》、《写作与阅读》、《抗敌周刊》、《皖东北日报》等报刊,联合进步青年组成“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抗日主张,揭露阴谋,鞭挞黑暗,唤醒民众。作为思想深刻、才华横溢的革命知识分子,江上青深深懂得必须把文化斗争与武装斗争相结合。在创建皖东北抗日根据地期间,他清醒地认识到“要想在皖东北有发言权,必须要有自己的武装”,除与赵汇川一起创立了第五游击区三支队外,还在县、区、乡建立了不少由共产党员掌控的抗日武装。知识就是力量,对敌斗争是如此,国家建设也是如此。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我们要自觉把学习作为战略任务和第一需要,以更好地报效祖国。江上青烈士勤奋学习、壮心报国,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为党无私奉献、为人民勇于牺牲,是江上青人格魅力的本质表现。江上青出身于书香门弟,特别是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他本可以蛰居闹市,躲进书斋,日操琴棋,夜观歌舞,过那种安逸、舒适、悠闲的生活。但由于目睹了在国民党统治下的人民“受着惨痛的苦难,周围依旧是黑暗”,连素以“富甲天下”之称的扬州竟也处处哀鸿,饿殍遍野,年轻的江上青“催诗都是泪”,立志“要撕破喉管,喊出我们的惨痛”。为了让普天下的劳苦大众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上学期间,他就不畏强暴,不惧生死,踊跃投身宣传真理、动员民众的学生运动。他患有哮喘疾病,两次狱中的非人摧残更是雪上加霜,身体极度虚弱。父母原本要他在家中静养,他却似角斗场上的勇士,“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仍以手中之笔作投枪,战斗不止。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眼见大片国土逐日沦丧,他当即撇妻离女,率领爱国青年,跋山涉水,历尽艰辛,踏遍苏、皖、鄂许多县市,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武装群众。为了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他挺进最前线,整天在刀光剑影、腥风血雨中生活。在遭遇敌人伏击的最危急时刻,他挺身而出,置生死于不顾,为国家为民族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成为万世敬仰的民族英雄。江上青壮丽的人生告诉我们,崇高的人生在奉献,绝美的人生在牺牲。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今天,我们要大力弘扬江上青等革命先烈那种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