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伯珍藏了38年的毛主席绣像作品
黄伯在点评徒弟绣制的作品
“在南海石啃,男人学绣花我是先例,大家都对我冷嘲热讽;绣毛主席像时正处在文化大革命。”昨天,65岁的广绣老艺人黄篆境在他的家中向记者展示了珍藏38年的毛主席绣像,并讲述了绣像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提出男人绣花遭冷嘲
1963年黄篆境初中毕业后被安排在南海石啃的广绣中转站当管理员。作为当地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他提出绣花不应该是女人的专利,男人也应该会绣花。而当时“男人打铁,女人绣花”的观念在南海石啃地区根深蒂固,如同铁律。人们都认为,男人的手指那么粗怎么能够绣花呢?绣花又怎么能绣得过女人呢?受大家的冷嘲热讽,黄篆境暗暗鼓劲,一定要用自己的实力来说服大家。
从此,黄篆境结合自己画画的美术功底,勤学苦练刺绣技术。三年后,黄篆境绣出一幅孔雀开屏,令大家目瞪口呆。这不仅颠覆了大家的传统观念,妇女们反过来还向黄篆境请教,时年22岁的“境仔”一下成了“黄师傅”。
绣不好会连累全家人
时隔40年,记者眼前的毛主席绣像保存完好,长宽在30厘米左右。黄伯告诉记者,绣制毛主席像一来是表达自己对毛主席的无比敬意, 同时也想通过绣制人物题材来提升自己的刺绣水平。
黄伯介绍,绣像是以一张毛主席宣传画为母本,看着来绣。因为晚上光线太暗看不清,只能白天绣,但白天生产又比较忙,就只能忙里偷闲地绣。从1969年下半年至1970年初,跨时7个月完成。整个绣制过程非常谨慎小心,绣到一大半时,还是给一位大队干部见到,对方好心地警告他:“如果绣得不好,分分钟会被抓去坐牢,全家人都会受你的连累。”黄篆境说:“作品一完成就马上收好。”
或是南海最早的一幅
1980年,南海县刺绣工艺美术厂成立,在各村各乡广招有资质的绣工。当黄伯掏出他珍藏了十年的毛主席绣像时,现场领导和相关专业人士惊诧不已,对黄伯刮目相看。黄伯很快成了南海县刺绣厂的技术尖子并担任技术厂长。
据黄伯介绍,他的这幅毛主席绣像可能在南海地区是最早的一幅,是不是广绣领域内的第一幅毛主席绣像?对此记者联系到广绣界权威许炽光大师,让记者吃惊的是,原来许炽光就是黄伯入厂时的评定专家之一,他对这幅毛主席绣像作品记忆犹新,他对记者说:新中国成立后他所在的广州绣品厂就有人跃跃欲试,却因技术不过关半途而废,“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应该是没人敢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