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这个班却因为有了他而与众不同。不仅学校对我们倍加关爱,为我们选派优秀教师,创造尽可能好的学习条件,而且市里对我们也另眼相看,有什么重要活动常会邀请我们参加。只要彭云在公众场合亮相,必然会造成轰动效应……来自全国乃至其他国家的信件雪片般飞来,平均每天都有好几十封,多的时候有一两百封……”她还回忆,大凡学校里有什么学习竞赛,彭云一定名列前茅;他还一直担任班干部。
谈到这些细节,如今的彭云一笑置之,“应该是真的吧,但后来经历的事多了,很多新的记忆都把旧的淹没了。
”但有一件事情彭云还记得,“有一次我们到渣滓洞举行纪念活动,不知怎么被认出来我就是江姐的儿子,‘牢房’楼上楼下顿时被挤得水泄不通。为了安全起见,班上一位男同学赶紧换上我的衣服和眼镜和我‘调包’,我们才成功‘突围’。”卢晓蓉这样形容中学时代的彭云,“彭云从不声张,从不骄傲,始终如一地保持着低调。”然而彭云本人却更愿意把这种低调归结为天性,“我对别人的关注比较淡然,而且一直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上课看小说,还被老师没收过几次,可就是学习成绩好。我能一直做班干部,除了特殊身份之外就是成绩好,人缘好,做了干部我也很少管人,有一次班级活动我带着同学们去看电影被老师告诉了校长,校长说看的是反法西斯电影,就放了我们一马。”如今,已经年过六旬的彭云谈起中学时代的记忆表情依然天真,“去年10月,我们中学同学还在成都集体庆祝了六十大寿,去了近100个中学同学呢!”
继承父母聪慧头脑美国大学潜心治学彭云的父亲彭咏梧和母亲江竹筠作为地下党员与敌人巧妙周旋,必然机敏过人,而彭咏梧早年在云阳县师范学校读书时亦成绩优异。彭云不仅长相与母亲酷似,也继承了父母聪慧的头脑。1965年,19岁的彭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70年毕业后分到了沈阳一家工厂工作。1973年,彭云与在北京工作的大学同学易小冶结婚。易小冶家在北京,外公是杨开慧的舅舅。1975年彭云调到北京四机部一个研究所工作,全家得以团聚。
1977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以后,彭云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研究生。随后,他又考取了第一批公派留学生,赴美国,先后在密歇根韦恩州立大学和马里兰大学学习,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在马里兰大学担任了一年访问教授。1987年,彭云回国在中科院软件所做了一年多的研究工作。后来,美国一家知名的出版社看中了彭云的博士论文,请他担任第一作者,与导师合作在这篇论文的基础上写作出版一本关于人工智能中溯因推理的专著,彭云因此又前往美国。从此之后他一直在美国工作和生活,现在已经是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分校计算机系的终身教授。他的妻子易小冶也先后在美国取得了社会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目前在一家研究所工作。
目前彭云在马里兰大学教课、带研究生,同时做一些行政工作,生活很充实。他教过的中国学生很多,现在的4名博士生里面有2名来自中国。“我对中国学生很照顾,从不苛求他们,学生们都挺喜欢我,只要论文写好了,实验做好了,其他的事情我不太要求。”
江姐孙子也成社会栋梁选择在国内发展事业彭云的儿子彭壮壮在同龄人中堪称出类拔萃。彭云夫妇去美国后,彭壮壮由姥爷姥姥抚养长大,在北京完成了大部分的小学和中学学业,直到高二才跟随父母到美国读书。他曾在全美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进入前十名,并获得具有少年诺贝尔
奖称号的美国中学生“西屋奖”,当时他是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中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学毕业后彭壮壮考入哈佛大学数学系读完本科,后又入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博士毕业后,彭壮壮回到北京工作,现任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及大中华区电信及高科技行业的核心成员。
儿子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