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漫道●寻访老红军
顾昌华,原名古长发,河北省军区保定军分区第四干休所离休干部。1933年参加红军,长征中随红四方面军三过草地;抗日战争时期在八路军115师和中央警卫团工作,曾任毛泽东卫士、周恩来副官等职。战争年代,顾昌华8次负伤,屡立战功。1943年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被评为特等劳模、特等功臣。1947至1948年被晋冀鲁豫军区评为二等功臣一次、三等功臣两次。1955年被授予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
破旧的小砖房、狭小的会客厅、斑驳的石灰墙……时隔1年,记者再次来到保定军分区第4干休所顾昌华老人家中时,一切依旧,只是屋外院里的柿子树、香椿树、枣树,更加枝繁叶茂。
前几天,98岁的顾老生病住院刚回来,可一看见记者,半躺在沙发上的老人像招呼老朋友一样挥起了手。
尽管身体还很虚弱,可顾老听到“红军”“长征”几个字眼时,眼睛里立即焕发出神采。
1、“没有对党的坚定信念,我不可能走出茫茫草地”
“长征难啊,四方面军更苦。”虽然已经过去了整整80年,但老人对长征的记忆刻骨铭心。
“从我记事起,父亲就给我讲述他长征的经历,教导我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要信念坚定、勇敢面对。”在老人授意下,顾老二儿子顾京洲帮老人向记者讲述了长征中的曲折经历。
第一次过草地,顾昌华所在的部队因为没有筹到粮食,不到3天就断了粮。寒风像刀子一样掠过野草深潭,加上冰冷的大雨、稀薄的空气和近似陷阱的泥潭,令红军举步维艰。有的人晚上还冒雨与战友一起背靠背露营,可人睡着后滚到深水泥沼里,天亮时就没有了踪影。
一开始,顾昌华在前面开路,可很快被班长拽到了身后,理由是他个子矮,遇到泥潭容易出危险。
可有一天,代替顾昌华在前面开道的老班长走着走着,突然脚下草墩子一晃,猛地向下沉去,人跟着就栽进了泥潭里,瞬间黑水就泛上来将人整个吞没。尽管就隔几米远,可顾昌华拼命跑过去,却什么也没拽住。
“我只知道班长姓常,高高的个子,老家是广元的,左边太阳穴有一块黑痣,大家都叫他‘常黑子’。”回忆起这些,老人的喉结剧烈收缩,眼里已噙满了泪水。
顾昌华是靠着在土门战役中缴获的一根皮带,一路上用皮带煮野菜、草根才第一次走出了草地。“没有对党的坚定信念,我不可能走出茫茫草地。”老人的话,充满了饱经沧桑的坚定。
2、“只要跟着党、跟着毛主席、跟着红旗走,就一定能胜利”
红军一、二方面军都是一次过草地,而顾昌华跟随着红四方面军,却是三过草地。
第三次过草地时,由于当地人烟稀少且多属少数民族,行军更为艰难。“有人认为草地里什么都缺,就是不缺水。其实,草地的水大多是陈年腐草泡出来的,喝了轻者肚子发胀,重者中毒身亡。”顾京洲说,走到大约一半时,顾昌华患上了疟疾,实在走不动了只能躺倒在路边。这时来了张国焘的手枪队,带头的一名干部要拿他当逃兵治罪。
紧要关头,一副担架从旁经过,担架上的伤员对那个干部说:“这个红小鬼我知道,他不会当逃兵!”
在那位伤员特意关照下,顾昌华一直跟着驮运物资的战马,拽着马尾巴走出了草地。
多年后,顾昌华才知道,那个伤员就是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
“那时候虽然病了,但心里没有别的想头,只是坚信只要跟着党、跟着毛主席、跟着红旗走,就一定能胜利。”顾老的话,尽管哽咽,却充满坚定。
此话,道出了当时红军官兵的心声。正如一位外国诗人写的那样:“有教养的将军,带枪的学者、诗人……/就这样汇成一支浩荡的中国铁流/就这样一双草鞋一杆土枪,踏上梦想的征程!”
这个“梦想的征程”,正是“革命理想高于天”信念的不朽象征。
3、“理想信念动摇了,共产党人就会失去本色”
走出草地后,顾昌华被调到中央工作。延安时期,他当过毛泽东的贴身卫士;重庆谈判期间,他是周恩来的随身副官……与革命领袖耳濡目染的接触,不仅让顾昌华越加坚定对党的信念信心,还让他养成了受益一生的优良作风。
“这些是父亲几十年的心得笔记,是父亲一直珍视的宝贝。”采访中,顾老的小儿子顾京涛从里屋抱出来一摞子破旧的笔记本,
其中一本泛黄的笔记上,记录着顾老在1981年3月获得平反后写下的一段话:我们这个党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能不断自我革新、自我完善,在伟大的理想信念前,一切困难曲折都是暂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