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爱公和大儿媳妇李秀英在清扫左权将军墓。 张斐摄
6年前,子一辈接过“接力棒”
“今年9月30日是我们国家第一个烈士纪念日,眼看着就要到了,我得来看看将军墓,祭扫祭扫。”9月22日,涉县石门村86岁的杨爱公,一大早就带着大儿媳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步行半小时,来到晋冀鲁豫抗日殉国烈士公墓。这座公墓背山面河,因埋葬着英名远扬的左权将军,而被当地群众称为左权将军墓。
几十年来,在老杨一家两代的悉心守护下,左权将军墓幽静整洁,松柏环抱中一座座陵墓巍然屹立,让人肃然起敬。满头白发的老杨,尽管大病初愈非常虚弱,但他仍坚持清理杂草杂物,还如数家珍地向笔者介绍着左权将军墓:“左权将军墓左侧山岭安葬的是冀南银行总行第一、二任行长高捷成、赖勤等;右侧山岭安葬的是朝鲜义勇军战士陈光华、石正等……”
25年前的1989年,老杨主动请缨义务看守将军墓。在接下来的19年中,杨爱公每天都重复着这样的动作——每天清晨到将军墓清扫、修剪,傍晚时到将军墓查看有无火灾隐患,并清除杂草和杂物。
6年前,随着年龄的增加,再加上疾病的困扰,老杨上山有些吃力。他的大儿子杨乃堂主动要求替父分担,接过守护将军墓的“接力棒”。老杨则隔三差五地去趟将军墓,将主要精力放在给前来祭扫的人讲解英烈事迹上。老杨还把自己的一个习惯告诉儿子,每次打扫完毕后,采摘一束野花放在将军墓前。
不幸的是,今年3月,杨乃堂因车祸去世。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后,老杨决定独自一人上山扫墓。“毕竟年岁大了,他自己去总让人放心不下。”看到力不从心的老杨,大儿媳李秀英提出,她要帮老人守护好将军墓。
太行的9月,正是收获的季节。中年丧偶的李秀英比往常更加忙碌,地里四亩多的庄稼,正等着她去收获,正在坐月子的二女儿,也在等着她去伺候。但不管多忙多累,每天她都要去将军墓看看。“为了让年迈的老公爹放心,为了乃堂能在九泉下得到安慰,我必须把将军墓守护好,并把‘接力棒’一代一代传下去。”这位普通农妇坚定地说。
让革命先烈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大爷,您是怎么想到守护将军墓的,还能坚持这么多年?”笔者的提问把老杨的记忆带回到了70多年前,他的目光定格在了左权将军纪念塔上,眼里涌出了泪花儿。
1942年左权将军下葬时,年幼的老杨作为儿童团团员参加了公祭仪式,目睹了群情悲愤的场景后,他幼小的心灵激荡不已。解放后,由于自家有两亩耕地在将军墓附近,只要去地里干活,他就会怀着崇敬的心情到将军墓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