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驰骋沙场,在功成之后,以毛泽东的题词“奋斗到底”自勉,用一生默默地诠释了共产党员的信仰与本色;
他省吃俭用,在耄耋之年,拿出一生积蓄,在学校设立“长征奖学金”,鼓励家乡后生学业有成,报效祖国;
戎马一生、朴素一生的开国将军欧阳平,在3月24日,走完了革命理想的最后一段路程。
一棵塔柏种母校,“长征奖学金”饱含厚度
3月28日,一场庄重而简朴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送走了开国将军欧阳平。而在将军的家乡,兴国平川中学的学子们,来到县将军园,解下将军雕像上的红领巾珍藏,以表深深的怀念。
1984年,欧阳平将出版回忆录获得的稿费200余元购买儿童读物,寄往家乡的小学;1997年,他回乡探亲,忙碌中不忘隆坪中心小学,与师生们亲切交流后,在学校亲手种下一棵塔柏,希望孩子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如今,这些儿童读物收藏在学校图书馆,泛黄的书页中有将军热爱家乡、反哺桑梓的赤子情怀;那棵郁郁葱葱的塔柏,更饱含着将军对母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寄望。
1999年,欧阳平夫妇将省吃俭用攒下来的10万元,在兴国设立“长征奖学金”,并亲自拟定奖学金实施办法,鼓励学子奋发向上。奖学金实施15年来,受助学生共计315人。2013年,欧阳平病危,却让妻子吴文桂派人前往家乡追加捐赠20万元奖学金。
如今在交通银行总行工作的陈韬是“长征奖学金”的受益者之一。2005年,他以兴国县高考“状元”的身份考入清华大学,并获得“长征奖学金”特等奖。此后,陈韬与将军夫妇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将军夫妇的一言一行,也让陈韬深受教育和鼓舞。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谢燕辉也是奖学金受益人之一。他说“长征奖学金”正如它的名字那样,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们秉承长征精神,奋发努力,在求知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勇攀新高。
曾任兴国平川中学校长的陈宗炫说,将军身上的博大情怀和拼搏精神,不仅激励着青年学子不断上进,也促进了关心教育、回报故土的良好风尚的形成。
一沓信件寄故乡,“平民将军”情怀依旧
在将军侄子欧阳品章家采访时,记者从他们俩之间的200多封信中看到,欧阳平时时关注兴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他为家乡的脱贫提供信息、给予指导,帮助解决了一系列有关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想到家乡烧柴做饭,容易造成环境破坏,欧阳平一直希望家乡用上沼气。1977年8月,他在阅读报纸时,看到大量农村使用沼气的资料,立马将其版面剪辑下来,寄给在家乡当干部的侄子欧阳品章,最后帮助村里数户农户用上沼气做饭。
得知老家农民自办沼气池建成,在回侄子的信中,他多次写道“沼气办得好”,还建议要将农村沼气池建设的经验推广到其他村。
1989年3月,欧阳平打算回一趟兴国老家,他特意写信叮嘱老家的侄子欧阳品章:不得杀鸡杀鹅,也不要买猪肉和鸡蛋,只要一两个家常菜就行了。
“老将军的生活清贫、节俭。”与欧阳平打过交道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
中国银行兴国县支行原行长宋安华回忆说,在1993年,因公前往欧阳平家中作客。“没有豪华的家具、没有高档的电器。”开国将军家中朴素的场景令他大吃一惊。
谈及父亲的勤俭作风,儿子欧阳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一张纸巾父亲总是要撕成好几片,每次吃完饭用一小片擦嘴;一张信纸如果只用了一半,剩下的一半一定仔细裁下来另作他用。父亲用过的枕巾、戴过的帽子,都已经破了几个窟窿。
岁月流逝,情怀不变,“平民将军”的形象在家乡巍然屹立。
一本党证藏信念,“奋斗到底”熠熠生辉
1932年,欧阳平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开启了金戈铁马的革命生涯。临行前,他对依依惜别的乡亲说:“我相信革命会胜利,相信共产党可以救中国!”
欧阳平入党时,组织上给他颁发了一张党证。长征路上,他把难得的用来改善伙食的肉星,在证件上来回搓,让油脂把薄薄的党证浸润成不怕水蚀的油纸。当危险的沼泽地淹没他的半个身子时,他伸手去摸摸最贴近心脏的那个口袋,看看党证是否还在。
“党证在,革命胜利的希望就在!” 欧阳平生前不止一次说,革命几十年,他始终坚信和追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丝毫没有动摇过理想信念。
1938年夏天,欧阳平在抗日军政大学六大队三队担任政治教员,赴延安参加“抗大”学生毕业典礼,在凤凰山受到毛泽东接见。一位摄影员拍下毛泽东作报告的照片,寄给欧阳平。欧阳平试着写信给毛泽东,请他为照片题词。几天后,照片寄回来了,毛泽东在背面用毛笔题写“奋斗到底”四字,并落款“毛泽东 1938年8月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