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清明前夕,莱芜市莱城区牛泉镇圣井村,“圣井村革命烈士纪念碑”静静矗立在春日的阳光下。这座高7.18米的大理石碑上,密密麻麻刻着46位烈士的姓名和生平简介。
“这里从上往下还要铺46级台阶,分三层。第一层27个台阶,代表抗日战争期间牺牲的27位烈士;第二层11个,代表解放战争期间牺牲的11位烈士;第三层8个台阶,代表建国后及参加抗美援朝牺牲的8位烈士,全部加起来,就是村里牺牲的46位烈士。”70岁的毕于庆向记者介绍。
“他们用生命给后人垫步。”说到这里,老人的声音颤抖起来。
石碑落成后,毕于庆老人告诉记者:“碑立起来了,我50年的心愿也了啦。”
1964年,圣井村开始统计为革命牺牲的烈士情况。年仅20岁的毕于庆主动要求,挨家挨户去统计烈士们的相关情况。
“毕存德,1920年生,1940年参加革命。1944年,日军扫荡时被打断了腿,最后还被日本鬼子残忍地砍下了头。”
“亓卓明,1913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原莱芜县圣井地下交通员。1940年11月在莱城被敌杀害。”
“毕德新,1918年生,1946年参加革命。新婚刚过就奔赴战场,1948年在泰安牺牲。”
……
革命先烈事迹震撼着毕于庆。“要是能给他们立个碑就好了,让后人世代瞻仰他们,纪念他们。”毕于庆想着,“可因为种种原因,村里只在村委办公室设了一个灵堂纪念烈士。”
从此,立碑的想法在老人脑中挥之不去。有同样想法的不止他一个。1946年参加革命的郭凤臣不止一次提起立碑。当年,他和34名同乡披着大红花离开这,退伍回来后,为死去的战友立碑也成了他毕生心愿。
病危之际,郭凤臣拉着毕于庆的手断断续续而又坚定地嘱托道:“兄弟,等我们这茬人都走了,就没人办这个事了。这事儿就委托给你了,你一定要办,一定要办到!”那一夜,毕于庆失眠了。
2000年退休后,毕于庆和村前任支部书记亓善水、老党员毕于军、秦富川就开始为立碑的事而奔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