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志远是陈潭秋的次子,一生未曾见过父亲,与母亲徐全直的接触仅限两个月的襁褓时光。1933年初,党中央决定将陈潭秋夫妇调离上海,赴中共苏区工作,但当时徐全直待产不便转移,只能由陈潭秋先行前往。4月,陈志远在上海出生。6月,徐全直因叛徒出卖被国民党当局抓捕入狱。次年2月,遭受8个月牢狱之苦的徐全直被敌人杀害,年仅31岁。徐全直殉难后,襁褓中的陈志远嗷嗷待哺。陈潭秋的六哥、六嫂将其接养,并一直视为己出,将陈志远抚养长大。
虽一生未曾身蒙父母恩,但陈志远每每谈起他们,却总哀思无限,“母亲如果不是因为怀了我,就会与父亲奔赴苏区,也不会留在上海被捕……而父亲,也未曾来得及照料临产的妻子、看一眼即将出生的孩子,就匆匆上路……父亲曾在给伯伯们的信中写道:‘我始终是萍踪浪迹、行止不定的人,终年南北奔驰,今天不知道明天在哪里……’他背负着这个国家、民族自由的希望。”
2013年初夏的一个午后,记者来到陈志远一家5口住的南开大学家属楼,这是一栋上世纪90年代兴建的居民楼,没有电梯,陈家住在三层。在堆满书刊的书房里,陈志远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如今,已入耄耋之年的陈志远,谈起父母,依然泪浸眼眶。“年轻时,我很少提及父亲母亲,感情上受不了。那时只要电台里播革命烈士回忆录,我就哭。一边听,一边抹泪。后来,年龄越来越大,感情慢慢平静下来,可以面对父母的英年早逝……”说罢,陈志远擎起颤巍的左臂,轻拭眼角沟壑皱纹里布满的泪水。
追忆父亲“一大”经历
陈志远告诉记者,陈潭秋的五哥陈树三是父亲革命思想的启蒙者,陈树三曾是同盟会员,参加过辛亥革命,“据说在当时乡间小山村庄里,父亲穿着短裤,剪了辫子,背着书包上新式小学,可谓开风气之先。”
辛亥革命后,陈潭秋考入高等师范学院(武汉大学前身)英语部。“在学校中,父亲是学生运动的活跃分子,五四运动时,父亲总是站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
后来,陈潭秋被推选为武汉学生代表之一,去上海联络各地学联,也因此在上海结识了董必武,并开始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
“父亲第一次见到董必武是在1919年夏天,他俩一见如故,交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心得,畅谈改造世界的抱负……”
1919年秋,大学毕业的陈潭秋成了湖北人民通讯社的记者,并在董必武主持的私立武汉中学兼任英语教员,私立武汉中学后来成为湖北党组织的发源地。因此,陈潭秋以记者和教师的双重身份,经常深入武汉各学校、工厂、机关等地,以文字为刃、以教育为方,开启民智,传播革命思想。
1920年秋,董必武和陈潭秋等人发起成立了共产主义研究组,又建立了半公开的社会主义青年团,为中共“一大”的召开准备了条件。随后,陈潭秋和董必武被公举推选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代表。
1921年7月,陈潭秋和董必武一起搭乘轮船,代表中共武汉党组织,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并见到同来参会的长沙共产主义小组代表毛泽东、何叔衡;济南代表王尽美、邓恩名;北京代表刘仁静、张国焘;上海代表李汉俊、李达;广东代表包惠僧、陈公博,以及留日共产主义小组代表周佛海。
“后来,父亲撰写了《中共第一次大会的回忆》(1936年6、7月间发表于《共产国际》杂志第七卷),详细回忆了一大召开情景,还说到了中共成立后的15年间,为革命事业牺牲的许多老共产党员,以及一些叛变了革命,走进反革命营垒的叛徒。他说,‘在第一次大会时期加入的党员,现在剩下的简直很少了。但在一次大会后,生长起来很多新的力量……党的一切生活,一切斗争,一切政策,都随着党的生长加强着,生长着,巩固着。’”
“书报资本家”
武汉,对于陈潭秋和陈志远父子而言,都是完成最重要人生转折的地方。上世纪40年代,尚处少年时期的陈志远被父亲的革命战友接到武汉读书,在武汉二中读书期间,陈志远的物质生活很富裕,他告诉记者,党组织很照顾他,每月中央组织部都会给他10元钱的生活费,一些老同志,如瞿秋白夫妇也会不时给他零花钱,那时,10块钱不算小数目,陈志远手里总能攒下一些钱。“我就用这些钱买书、订报,宿舍里到处是我买的书,同学们都叫我‘书报资本家’”。孜孜不倦地阅读求索,陈志远逐渐了解党所领导事业的伟大正确性和无比的光明前景,也逐渐理解了父母所追求事业的崇高。也正是在这个阶段,陈志远立志要从事党的历史研究。
临近中学毕业,武汉二中校方坚持让陈志远留校任教,但为了能潜心研究党史,他还是决意报考大学,并最终考取了当时名气很大的南开大学历史系。
1953年,时年20岁的陈志远背上行囊离开父亲作为革命先驱引航战斗过的土地——武汉,北上天津,开始独自一人的求索生涯。
如愿以偿的陈志远在大学期间沉浸书海,翻阅大量历史著作、撰写了大量文章,因表现优异,毕业后得以留校担任历史教学工作。教学研究中,陈志远有机会看到父亲留下的书稿。“父亲是一个善于思考总结的人,从1921年到他生命最后时刻,他一直没有停止思考中国的命运和前途,并把这些思考都一一写了下来。”
虽没有直接受过父母教诲,但他们对陈志远一生影响颇深。陈志远告诉记者,父母的革命精神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都成为自己一生学习、工作、生活的鞭策。生活中每每遇到挫折,陈志远总会想起父母一生所作出的选择:他们用一生时光践行信念,用生命换取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