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时期朱维荣用过的物品。
朱维荣(二排中)全家在北京留影。
朱维荣与他喜欢的坦克模型。
今年已经77岁的朱维荣老人讲起自己16岁时带着妹妹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经历仍然兴奋不已。
为了生计选择唱戏
1935年朱维荣出生在土左旗毕克齐镇一户普通农民的家庭,他的父亲常年给别人当长工,母亲操持家务,他下面还有2个妹妹。因为家里收入少,人口又多,所以在朱维荣老人的记忆里,他在童年的时候就没有吃过一顿饱饭,从来没有体会过吃饱的感觉。到了上学的年龄,父亲将他送到学校学习,可是没学习几天,因为家里穷,就不去学校了。
为了生活下去,朱维荣开始去外面找活干,到草地上捡牛粪,或者到山里砍柴火,然后背下山卖了钱再去买米。朱维荣老人说:“当时特别苦,家里穿的衣服大多是别人救济的,全家5口人晚上睡觉就盖一张羊皮被子,冬天半夜常常被冻醒,有时晚上冻得实在睡不着了,父亲就会起来烧一些牛粪给我们兄妹3人烤火取暖,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我们几个孩子就是这样依在父母身边烤着火睡着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负担愈发沉重。终于有一天父亲对朱维荣说:“你已经长大了,家里本应该供你上学,但是没有钱,你还是趁早学一门手艺吧,为以后谋划个出路。”听了父亲的话,朱维荣思前想后还是选择了唱戏,这一行在当时人们很是看不起的,但是他从小就是喜欢唱戏,而且嗓子也好,别的行当家里交不起高额的学徒费。
1949年,14岁的朱维荣,在学戏的同时,还能间或到学校上上课,断断续续地上到小学三年级。一天,学校举办活动,组织了班里几个会唱戏的学生登台演出,当时国民党十三旅二团的官兵也在看他们表演。演出结束后,一个军官说朱维荣的戏唱得好,问他想不想参军,他高兴极了,没有和父母商量,就跟着部队走了。在部队虽然辛苦,但是可以吃上饱饭了。
领着妹妹参军入朝
1949年9月19日,绥远的国民党部队和平起义,起义的国民党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6军、第37军,归华北军区建制,由绥远军区指挥。这样,朱维荣就变成了36军新编骑兵十三旅文工队的一名解放军小战士。1950年12月,第36军、第37军和骑兵第4师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兵团。1951年,朱维荣所在部队要入朝参战。部队问朱维荣是否跟着入朝,朱维荣坚决要求参战。
早在1949年朱维荣刚参军时,他的大妹妹朱秀兰也要求参军。当时,朱维荣不想带妹妹走,妹妹说父亲以30个银元和12个馍馍,把她定给一个戏班的吹鼓手当童养媳,她不想当童养媳,一定要和哥哥一起参军。这样朱维荣把妹妹带到了部队,他和妹妹就一起留在了宣传队。
1951年父亲听说朱维荣兄妹所在的部队要去朝鲜,便找到部队的领导说:“朱维荣去朝鲜我们同意,朱秀兰年纪小又是女孩子,我们不想让她去。”但是,妹妹坚决要求参战,不愿跟随父亲回家,于是当年9月份,16岁的朱维荣领着13岁的妹妹参加了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战争。
差点丢了妹妹
朱维荣所在部队到朝鲜的任务是负责修建泰川机场。当跨过鸭绿江后,美国的飞机就开始不停地轰炸。为了减小我军部队的损失,部队多数是在晚上行军,白天则隐蔽起来休息。朱维荣和妹妹小小年纪,当时也不知道哪来的精神头,晚上行军时他们站在路边说快板,给战士们加油鼓劲。白天大家休息时,他们几个人聚在一起,编排新段子,往往一个新段子,要编排很长时间。段子排好后,大家都休息了,朱维荣的妹妹因一天书都没读,她还要逐字逐句地去背。
一天晚上,他们行军走到一座山下时,前面有情况,部队原地休息。当时,为了保护自己,休息时,每个人都必须挖一个小的防空洞,藏在里面休息,这样可以减少伤亡,也可以减小敌机打击目标。朱维荣挖好防空洞时太累了,就爬进洞里睡着了,熟睡中,部队要集合继续走,他就昏昏沉沉地跟着走到天亮。休息时,一个战士问他,每天和他在一起的小姑娘哪里去了?他才发现妹妹不见了,于是到处去找。部队领导也非常着急,派了几个人返回去,第一次没有找到,又马上派了第二批人。到了晚上,部队领导的车把妹妹拉了回来。
一位战士说:“昨天晚上我们开车经过部队休息的山脚时,车灯照着路边一个圆圆的灰色的东西,我们不知是什么,拿着枪就过去了,到了附近也没反应,我们以为是块石头,用脚踢了一下,没想到一个小女孩从土坑里爬起来哇哇大哭,下了我们一跳。问清是咱们部队的,就把她拉上了 ,后来就碰到了来找她的战士。”原来妹妹挖防空洞也因太累在土坑里睡着了,直到被人踢醒。
炸弹声中的快板
进入部队负责修建的泰川机场工地后,战士们立即投入机场建设中。当时缺乏大型施工工具,战士们就用铁锹和镐挖土和石头,用肩膀扛运沙土,一点点地修。宣传队的工作,就是为战士们加油鼓劲。当时,吃的是朝鲜当地的高粱米,一个星期可以领到一个罐头,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了些,但战士们特别有干劲。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机场眼看就要修好了,没想到美国轰炸机来了,在机场上投下了许多炸弹,这些炸弹是定时的,他们钻到地面下二三米深,不会立即爆炸。为了保护刚修好的机场,战士们又开始挖定时炸弹,朱维荣他们就站在旁边说快板给大家鼓劲:“你能炸,我能挖,扔到河里随便炸,战士的精神比你炸弹的威力更大,美帝国主义必垮台……”
听着这些,战士们干劲备增。定时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爆炸,有的炸弹被战士们挖出来,扛着扔到附近的河里爆炸了,有的炸弹战士们正在挖时就爆炸了,在土坑里挖炸弹的战士就全部牺牲了,伴随爆炸带起的泥土,经常把站在坑边的文艺兵也埋起来。只要活着,朱维荣他们就从土里爬出来,抖抖身上的土,继续去土坑边为还在挖炸弹的战士们鼓劲。
战场上巧遇舅舅
在朝鲜战场上,朱维荣兄妹居然碰到了舅舅。舅舅也是随部队入朝的,在部队里负责给战士们采购物资。一天,舅舅在去泰川买东西的路上,看到一个特别活泼的小姑娘,在给战士们表演节目,当时,他就觉得这小姑娘很像自己的外甥女,但他怎么也不能相信,那个十几岁的小姑娘会来战场。那天,舅舅买好物资后,就随着朱维荣妹妹他们又走了几个地方,看他们表演了几场节目。快要天黑了,他才挤到人群前,准备问问这个小姑娘是哪里人。没想到,妹妹一下子就认出舅舅,扑上去抱着舅舅就哭了起来。
虽然朱维荣兄妹和舅舅住得不远,但是在那特殊的战争时期,他们之间很少见面。舅舅偶尔会趁外出办事时,抽时间来看看他们,帮他们收拾住处、洗洗衣服,鼓励他俩不要怕困难,一定要坚持下去。就这样他们彼此照顾着,直到一起回国。
参演《人民坦克兵》
1951年11月,修完泰川飞机场后,朱维荣回国,他决定当一名坦克手,因为当时朝鲜前线还在继续打仗,他想学好后,开上坦克车重新投入战场保家为国。由于朱维荣有文化基础,基地安排他成为第一战车编练基地(后更名为第三坦克学校)第三期学员。由于营养不良,他刚上T-34型坦克车的时候,手臂没有力气,连坦克上的拉杆都拉不动,开始时只能负责车上无线电的工作。他不认输,一边向老师请教操作技巧,一边坚持锻炼身体,到毕业的时候已经能熟练地驾驶坦克了。那时朝鲜战争结束了,他便留在学校的教练团当了一名助教,负责教新学员学习驾驶坦克。
195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要拍一部大型纪录片,片名叫《人民坦克兵》,反映部队的坦克兵是如何成长发展起来的。朱维荣有幸扮演了片中一名重要角色,拍摄了从一名步兵成长为坦克兵的经历。在拍摄时,有一些表演功底的他,演得还不错,影片中有不少他的近景镜头。
影片在全军播放后,许多人对朱维荣在影片里塑造的人物印象深刻。“我经常会遇到一些战士,上前主动和我打招呼,问我是不是电影《人民坦克兵》里的战士,看到他们眼里流露出羡慕的眼神我特自豪。”朱维荣无比激动。
错过见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机会
1959年10年大庆前,国家要举办解放军全军第二届运动会,各军区和地方都须派人参加,军体项目包括射击、摩托车和无线电三项。经过部队层层选拔,朱维荣被选中了,代表总直摩托车代表队参加比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