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如此,演出也一样。虽然鲁艺有许多当时赫赫有名的“大腕”,但老人回忆,基本所有人演出时,服装道具都需自己动手,“在延安演《日出》的时候,衣服都是我们用窗纱做成的,效果还都挺不错呢。”那时,毛主席已经发表了《论持久战》,“所以根据地的艺术家们也早有了持久抗争的观念,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我们觉得胜利的希望就在眼前,最终一定会胜利的。抱着这种念头,大家就有了动力。”
日子虽然过得苦,但于蓝觉得自己非常幸福,“我每天生活得很愉快,有饭吃,有工作,并且演戏是做自己喜欢的事”。
1945年,抗战胜利,于蓝等人离开了延安,但是延安留给她的回忆以及延安精神,一直伴随着她。一路走来,于蓝对中国电影的贡献,她精湛的表演功底,德艺双馨的高尚风范,都令同行与观众广为称道。在跟记者谈到从影以来的感受时,她再度提到了延安,提到了毛主席在延安发表的讲话,“延安鲁艺培养了大量优秀艺术家,没有鲁艺,没有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也就没有我们今天这样丰硕的艺术成果”。
多年之后,于蓝写了一本自传,叫《苦乐无边谈人生》。对此,于蓝说:“人生有很多起伏跌宕、曲折艰难。告诉后代,我们这代人是怎么生活和斗争的,也许当他们今后遇到困难的时候,就能知道如何去生活和拼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