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树茂老人在烈士陵园
10月27日,农历十月初一,是传统的祭奠日。一大早,延津县东屯镇西屯村村民宋树茂提着黄纸和贡品,来到村西头的烈士陵园看望102位无名“亲人”。35年来,宋树茂几乎每天都要到烈士墓“巡查”。每逢清明和其他节令,他和老伴先来祭拜烈士,再去祭拜自己的祖先……
1
102位烈士长眠于此
10月28日,记者来到了西屯村革命烈士陵园。陵园里种着核桃和杨树,已是深秋,树叶落尽,覆在地上厚厚一层,102座烈士墓上却干干净净,没有一片落叶。陵园周围的白色围墙更显得庄严肃穆。
引领记者到此的东屯镇民政所所长宋向前说,记载烈士们姓名、籍贯的名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遗失了,当初保管名册的原农会主席早已离世。这些烈士的名字便无从得知,所以在烈士墓上用红漆标记的数字代替了名字。
据宋向前介绍,1947年3月下旬,为策应陕甘、山东两个战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刘邓大军发起了豫北战役。先后攻克了濮阳、封丘、延津、原武、阳武五个县城和多处敌军据点。3月29日,我军获悉,当时国民党驻守豫北军事重镇汲县城(今卫辉)的三十二师,有一部分官兵在我军内线人员的策动下准备起义,与我军里应外合。
4月1日晚上,刘邓大军第二、三、四集团将汲县包围并发起猛烈攻击。
然而,由于我军内线工作被敌军发觉,起义没有成功。
“我当时11岁,听村里大人们说,那一仗打得太惨烈了,镇国塔南边尸体堆成了小山,前面的战士倒下了后面的继续向前冲。有的战士中枪了,倒在地上还向前爬,死时还睁着眼拿枪指着前方。”旁边的宋树茂说。
“据说,这一仗牺牲的烈士有400多人,西屯村革命烈士陵园是最大的一处烈士墓群。如果不是宋大爷35年来一直守护着这片地方,这些烈士的坟冢可能早就没有了。”宋所长说。
2
35年守护,这里就是烈士们的家
宋树茂与这座陵园的缘分可以追溯到1976年,时任村副大队长的宋树茂被安排去办万头猪场,那年他40岁。
猪场在烈士墓群的西侧。“当时墓地草长得比墓堆儿还高,三十年的风吹雨淋使英雄坟头都变成了小黄土堆儿,不仔细看都看不出来。”
墓群东侧,有一个砖窑场。眼看着砖窑场取土挖到了烈士坟头。“人家跟咱非亲非故,为了解放卫辉把命都搭在这儿,死了咋能连个安身的休息地儿都没有?!”宋树茂带领养猪场的七八个村民,用黄土和着麦秸秆为烈士墓群砌了一道一尺六厚、两米高的土墙。别人歇息的时候,他就去陵园拔草,挨个为烈士的坟冢培土。还在墓地空地上种了三十棵核桃树。
在宋树茂看来,既然他出手保护烈士陵墓,照顾这四亩一分地自然成了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每年清明,全乡二十多所学校都会组织学生来为烈士们送花圈。一大早我爸就把栅栏打开,让老师和学生进来祭拜。这里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宋树茂的大儿子宋海平称。
3
守护墓群,咱就是为了报恩
75岁的宋树茂虽然须发斑白,但身板高大、硬朗,眼睛明亮有神。记者问他,35年来,为啥天天都要到陵园照看?
“咱们现在过得多好,多幸福,这都是英雄们用命换来的!”宋树茂激动地说。
“俺家姊妹七个,我是老二,旧社会穷得很,整天吃不饱饭。”宋树茂告诉记者,196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延津县一中。当时在农村,像他这样的高中生极为稀少。
1966年,生产大队请他去当小队长兼会计。“俺小队最穷,在全县排100名以后,人均一年才分49斤小麦。我到那儿啥也不说,带头干活儿,第二年我们分到了150斤小麦,第三年就涨到了200多斤,第四年300斤。到了第七年,我们队有8匹骡子、5头驴、两匹马、30头牛、3辆大马车和一辆拖拉机,全县排名前十!”回忆当年,宋树茂的眼睛闪着光亮。
“集体富了还得造福群众”。1963年延津县遭遇洪水,村里的土房毁坏严重。宋树茂带领群众上山拉石头,买来砖瓦,把全小队40户人家的土房全翻新成砖瓦房。
如今,宋树茂种着十几亩地,儿子在外承包工程,他舍不得让地荒着,也揽了下来。老人乐呵呵地说:“今年收成好,大儿子两亩地收了3000元钱,二儿子三亩地收了6000元。”
村小学宋树田老师和一些村民告诉记者,宋树茂在村里威望很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