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红二代”联手捐建的这类学校全国将达100所
远处一片低矮的山坡吸引着贺雷生的眼球。
“那就是贺炳炎将军小时候替人家放牛的地方。”宜都市党史办的人员告诉他,贺将军就出生在这片山坡下的一处农舍里。
10月31日,67岁的贺雷生带着“厚礼”踏上这片“叫做故乡”的土地。宜都市松木坪镇江家湾,此前,这只是父亲档案里的一个令人魂牵梦萦的地名。
贺炳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高级将领,共和国57名开国上将之一。1935年,在战斗中负伤被截去右臂,“独臂将军”在军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同回到故土的还有妹妹贺北生和弟弟贺陵生。此行,他们是为出席“中国工农红军贺炳炎红军小学”授牌暨捐赠仪式。
“红军小学建设工程”是包括贺雷生在内的老一辈革命家后代发起的一项公益行动——将在中国工农红军战斗过的地方和贫困地区建设100所“红军小学”。卸任后的李肇星部长是 “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的理事长。
作为共和国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没有忘记老区和故土曾经给予中国革命的巨大支持。“我们主要是回来感恩的。”贺雷生说,并以这种方式把红军精神传承下去。
山沟里有所炳炎小学
11月3日,67岁的贺雷生再次赶到江家湾小学。现在,这里叫“中国工农红军贺炳炎红军小学”。他想再来看看孩子,“学校的很多事还放心不下,再来看看。”几天前,他刚来这里给新校名授牌,并带来了广州伟国投资集团有限公司25万元捐款。
军人出身的这位将门之后很好地保持着父亲的遗风,办事雷厉风行。教室、图书室、学生寝室,还有食堂,他在看了之后提出了下一步的助建设想。
事实上,早在1993年9月,宜都市人民政府为了纪念贺炳炎上将,就将江家湾村的江家湾小学命名为“炳炎小学”。全国政协副主席肖克将军为炳炎小学题了校名。此前的1991年,宜都市有关方面还专程赶到北京,代表家乡人民看望贺炳炎夫人姜平。
2005年9月,因教育布局调整中,炳炎小学获得了发展的机遇。生源地由江家湾1个行政村扩大到5个行政村。据介绍,2008年全校有学生680人,教师39人,校舍建筑面积3420平方米,硬件设施的不足在生源的膨胀中捉襟见肘。
去年10月9日,宜都市委领导收到了一封北京的来信。信是贺雷生写的,他想完成父亲遗愿,将在鹤峰牺牲的红军烈士、祖父贺学文的遗骨迁回宜都江家湾与祖母合葬。贺雷生还表示,将大力支持宜都市向红军小学建设工程办公室、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申请建立炳炎红军小学,争取援建资金。
今年4月20日,由宜都团市委、教育局、史志办联合争取申报的炳炎红军小学项目获得红军小学建设工程办公室、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批准,成为全省第一所红军小学。
山沟沟里走出开国上将
江家湾与松滋刘家场交界。两地往来的频繁一度让贺炳炎出生地变得模糊起来。贺炳炎将军究竟生于何地?松滋、宜都两地史志工作者在其撰写的贺炳炎传记中,对其出生地各执一词。
由中共松滋县(今松滋市)委党史办干部撰写的贺炳炎传,称贺生于“松滋刘家场黑冲子口”。而宜都方撰写的贺炳炎传,却称贺生于“宜都县江家湾”。
两种说法究竟孰是孰非?贺炳炎碑文上的具体籍贯地“姜家湾”又是从何而来?他究竟是“松滋刘家场人”,还是“宜都江家湾人”?
|